讀論語:述而第七·孔子也是靠後天學習才成為聖人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筆者王升請你多多指教。

讀論語:述而第七·孔子也是靠後天學習才成為聖人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說:我不是生下來就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人古事,勤奮敏捷去求學的人。】

提到孔子,人們都稱之為聖人,但為什麼如此稱呼孔子可能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敬而遠之,道聽途說,偏執的認為孔子是天生的,認為他就如同神話裡揮手便能呼風喚雨的上仙一般,學不來,也不願意學;一種是努力學習孔子,修煉自己,把孔子當做自己的至高目標,就像王陽明因為學做聖人,也變成了後人心中的聖人。王陽明並非一開始就喜歡儒學,據史料記載:“是年先生始慕聖學。先生以諸夫人歸,舟至廣信,謁婁一齋諒,語宋儒格物之學,謂‘聖人必可學而至’,遂深契之。”婁諒告訴王陽明聖人是可以透過學習做到的,也因此點醒了王陽明。

孔子之所以說這句話可能是有人說做不到孔子這般,就像冉求說過“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我們不願意付出的時候,看到別人用行動去努力獲得了成功,為了自我安慰,喜歡說別人是天才,不認同別人是因為刻意練習才做到得到的。另外孔子也對人做過分層,他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有困惑或者已經迷惘在困惑中,還不去學習尋求出路算是最差的一類人了。孔子強調自己是後天學習而來的,算是“學而知之者”,是在中上水平,就像高中學習成績能在中上游,那麼高考過後至少還是有高校可以選擇的。

無論是歷史資料中,還是當下的新聞裡,總少不了讚揚天才的的文字,我本平庸,也不敢妄語根本沒有天才,有些人確實在某一階段某些方面“天賦異稟”,但再好的胚子,不經歷雕琢學習,難免會“傷仲永”,畢竟人活著本身就處在一個複雜龐大的系統裡,後天很重要,那麼孔子講的就是大多數人可以走的路,並且行之有效的路。孔子有自知之明便去學習,他“好古”,喜歡從古人古事中汲取營養,因為前人的做事方法、經驗都會透過文字記載或口口相傳留下來。我始終說今人古人沒有任何區別,站在孔子的時間軸上,他遇到的問題前人也遇到過,而且很多經驗教訓都記載下來了,有現成的東西去學習自然能事半功倍,而我們當下的困惑在論語中能找到,在其他書籍、文獻、事件中也能找到,就像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當我們沒有好的辦法,去讀書,去請教前人就是最好的辦法,比自己悶頭苦想要強,更比畫地為牢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