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春秋三傳

本篇文章為大家整理了國學常識:春秋三傳,大家一起來學習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知識,體會古人的智慧。

春秋三傳

《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據說為孔子所作。“春秋”一詞,本是東周列國史官所撰編年史的通稱。

傳說孔子寫《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懲惡揚善,撥亂反正。為達到這個目的,孔子在寫作時非常講究遣詞造句,這就是後人說的微言大義,以一字寓褒貶。所以古人特別重視《春秋》。漢代為《春秋》立官學,列為“五經”之一。

闡述《春秋》經最著名的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至隋代,盛行《左傳》,其餘二傳漸衰。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漢班固時才改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約成書於戰國初期。全書六十卷,以《春秋》為綱,並仿照春秋體例,按照魯國君主的次序,記載了自魯隱公元年至魯悼公十四年間春秋霸主遞嬗的歷史,儲存了許多當時社會文化、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珍貴史料,在史學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後代史家梁啟超推崇《左傳》的出現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

《春秋公羊傳》乃儒家經典之一,舊題公羊壽撰。重在闡發《春秋》經中之微言大義,而略於敘事,可謂訓釋之傳。漢儒總結其有“三科九旨”之說,謂春秋上本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天道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王法者,一曰譏,二曰貶,三曰絕;人情者,一曰尊,二曰親,三曰賢。《公羊傳》訓釋《春秋》,頗多牽強附會之處,當代學者楊伯峻甚至稱它“不是空話,便是怪話”。不過由於《公羊傳》中所表述的“大同一統”思想,迎合了封建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故公羊學屢興不絕。

《春秋穀梁傳》也是儒家經典之一,舊題穀梁赤撰,現代學者一般認為《穀梁傳》比《公羊傳》晚出,屬今文經學,其宗旨亦在闡發《春秋》經中之微言大義,只有少量敘事,間或有長篇對話。可能由於師傳不同,《穀梁傳》所釋之大義與《公羊傳》略有出入,但在曲解經文為己所用上,二者倒是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