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常用語,原來都經歷了詞義大變!

中國的成語精短而又包羅永珍,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生活讀書習慣的變化,很多成語詞義也在悄悄地發生了改變。

這些常用語,原來都經歷了詞義大變!

愚不可及

出自《論語·公冶長》,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是說:“甯武子”這個人,在政治清明的國家,就表現得很有才能;在政治混亂的國家,就表現的很愚笨。他在該表現才能的時候表現才能,別人也能做到;他在該表現愚笨的時候表現愚笨,卻是別人很難做到的。

愚不可及原指人為了逃避眼前不利局面而假裝糊塗(愚蠢)逃避責任,後指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愚蠢無比。

這些常用語,原來都經歷了詞義大變!

悠哉悠哉

這個成語當初可不是用來形容悠閒的。“悠哉悠哉”出自《詩經·周南·關雎》原句是“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思念啊,發愁啊,翻來覆去睡不著。這是用來形容求之不得、相思之苦的。

後世的人大概是被這個“悠”字誤導,所以這個詞逐漸演變成形容悠閒的樣子。

這些常用語,原來都經歷了詞義大變!

掌上明珠

原比喻特別珍愛的人(多指男子所鍾愛的女子),也作掌中珠、掌上(之)珠、掌上玉、掌內明珠。晉代傅玄的《短歌行》:“ 昔君視我,如掌上珠; 何意一朝,棄我河渠。”就是這個用法。

後來“掌上明珠”專用來比喻接受父母疼愛的兒女,特指女兒。

這些常用語,原來都經歷了詞義大變!

呆若木雞

呆若木雞是來自《莊子》裡面的一個小故事:

紀渻子是訓雞高手,齊王於是邀他訓練鬥雞。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

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又過了幾天,紀子終於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把雞訓好了。”

鬥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子訓的雞卻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被嚇跑了。因此,齊王和別人鬥雞,場場獲勝。

“望之似木雞”,這是鬥雞追求的境界。“呆若木雞”最早也是形容一個人鎮靜自若,態度穩重,和“發呆”沒有一點關係,和“大智若愚”倒是比較貼近。

現在,呆若木雞就只剩字面意思了,形容一個人有些痴傻發愣的樣子,或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這些常用語,原來都經歷了詞義大變!

勾心鬥角

形容幾個人不和睦,喜歡給對方“下絆子”、“穿小鞋”時,我們常會用到一個成語——“勾心鬥角”。但“勾心鬥角”產生之初,無論其範圍還是內容,和人際關係這個領域沒半毛錢關係。

大家肯定都學過杜牧那首著名的《阿房宮賦》,裡面有一句描寫阿房宮的句子“各抱地勢,鉤心鬥角,”意思是“(阿房宮的)房屋依勢而建,屋內建築向房心聚集,房屋邊角對峙而立,大氣壯觀。”

後來,人們借用其中的“心”和“角”,用以形容不良用心和口角之爭,成語的範圍和內容發生了改變。

這些常用語,原來都經歷了詞義大變!

衣冠禽獸

這個詞常用來指道德敗壞的人,說他們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同禽獸。

但曾經這也是讚語,還頗有令人羨慕的味道。“衣冠禽獸”一語最初來源是明代官員的服飾。據史料記載,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具體的規定是:

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鄉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 鵪鶉。

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

當時要是能被稱作是“衣冠禽獸”,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官愛錢,武將怕死且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於是,“衣冠禽獸”一語開始有了貶義,老百姓對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稱其為“衣冠禽獸”。

這些常用語,原來都經歷了詞義大變!

大而化之

在過去,這個詞是個極其恢宏的成語。它出自《孟子·盡心下》:“大而化之謂聖。”原指使美德發揚光大,進入超然的境界,能夠感化他人。

現在常用來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馬馬虎虎。

這些常用語,原來都經歷了詞義大變!

四平八穩

出自《水滸全傳》四十四回:“戴宗、楊林看裴宣時,果然好一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穩,心中暗喜。”

原形容身體各部分勻稱、結實褒義。現形容說話、辦事、寫文章等只求不出差錯,缺乏創新精神,貶義。

這些常用語,原來都經歷了詞義大變!

閉門造車

“閉門造車”,都知道它是貶義的,解釋是關起門來造車子,比喻脫離實際,只憑主觀辦事。

其實,閉門造車後面還有四個字:“出門合轍”。合在一起指:按照統一規格,即使關起門來製造車輛,使用起來也能和路上的車轍完全相合。也可以解釋為只要按照規矩來辦事,即使是關起門來造車,也是可以上路的。

語出朱熹《中庸或問》:“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

後來用作成語,只有“ 閉門”沒有“出門”,自然就帶上了“只憑主觀辦事,不管是否符合實際”的含義。

這些常用語,原來都經歷了詞義大變!

明哲保身

本指明智的人善於迴避可能給自己帶來危險的事,以保全自己。語出 《詩經 大雅 烝(zhēng)民》 :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它是一個褒義成語,在過去成為一般人處世的座右銘。

現在人們用來批評那種只顧個人利益,而不考慮原則,不敢同壞人、壞事作鬥爭的自私自利思想,由褒義變成了貶義。

這些常用語,原來都經歷了詞義大變!

詞義的發展就是如此戲劇性,有的是因為誤傳,也有的可能是因為引申。再想想近年來,多少好詞在網路的浪潮中被毀的面目全非,好像又有些釋然。然而無論它們如何不靠譜的衍變,只要自己不固步自封,保持在學習路上的狀態,自然就可以靈活運用,避免尷尬。

你還知道哪些詞義大變的詞呢?歡迎在下方留言中共同探討……

◎本文轉載自“古典書城”,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