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一輪明月耀天心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送別》

這首歌由著名的弘一法師也就是李叔同先生,於1915在杭州第一師範任教時所創作。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創作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曲。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這首歌曲調婉轉淒涼,歌詞的意象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第一段是“寫景”,寫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出世頓悟的暗示。概言之,這首歌傳達出李叔同送別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這首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李叔同:一輪明月耀天心

李叔同先生一生的成就與貢獻可謂是多方位的,他一生將文藝的園地幾乎走遍。無論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都做到了一流。甚至做和尚,也苦守戒律,成了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是眾領域的先驅,集大成者。

文學上,他是享譽國際的詞作家,一曲《送別》傳頌至今

音樂上,他被譽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啟蒙者,第一個用五線譜作曲的中國人

繪畫上,他堪稱中國現代美術之先驅,是中國油畫之鼻祖

戲劇上,他是中國話劇藝術的奠基人

書法上,他是近代著名書法家

篆刻上,他是西泠印社的早期成員,領風氣之先

教育上,他桃李滿天下,培養出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等大批著名藝術家

佛學上,他被尊為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他開創了中國無數個第一,在從事的每一個領域都做到了極致。他的學生陳兼善對他的評價是:“他好像孔夫子一樣,禮樂射御書無所不能,學生們得其一體,就可以成為一代宗匠。”此外,他還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在中國近代化歷程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

李叔同:一輪明月耀天心

叔同公園裡李叔同與學生豐子愷、劉質平、潘天壽雕像▲

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個鉅富之家。他家世代經營鹽業與銀錢業,這是當時利潤最高的兩種生意。其父李世珍是同治年間的進士,曾官吏部主事,後辭官承父業而為津門鉅富。他的母親王氏是家中的三房姨太,十九歲生下他時,父親已經六十八歲。李世珍家門顯赫,子嗣卻不旺。長子早夭,二子李文熙又體弱多病,老來得了李叔同這個幼子,自然視若珍寶。顯赫的家庭背景,給李叔同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李叔同童年就展現出驚人的聰慧,尚在學舌之際,就能跟著老父親搖頭晃腦地背誦對聯。他六歲啟蒙,十歲熟讀詩書,十三歲學訓楷書法,“年十三,輒以篆刻和書法名於鄉。”十五歲就誦出“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這樣的絕句。

李叔同的父母家人都篤信佛教,老父親在他5歲那年病重,延請高僧誦經,在《往生咒》的誦聲中溘然長逝。他父親去世時,晚清重臣李鴻章不但登門祭拜,而且親自為喪儀“點主”,李家的聲望在此達到巔峰。按照傳統習俗,靈柩在家中停了七天,喪事辦得極隆,請來大批和尚日夜超度。那時的李叔同太小,不懂得親人離喪之痛,只有那空寂悠遠的佛音在他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16歲,李叔同考入輔仁學院,終日以制義為業,也就是學習八股文。可是隨著年紀漸長,他對經國濟世的正經學問喪失了興趣,而愛上了戲劇。同時淪陷的,還有他那情竇初開的少年心腸。他暗戀的物件是個戲子叫楊翠喜。

李叔同曾經送給楊翠喜兩首《菩薩蠻》,詞中充滿了柔情蜜意:

其一: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

額髮翠雲鋪,眉彎淡欲無。

夕陽微雨後,葉底秋痕瘦;

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其二:

晚風無力垂楊嫩,目光忘卻遊絲綠;

酒醒月痕底, 江南杜宇啼。

痴魂銷一捻,願化穿花蝶;

簾外隔花蔭,朝朝香夢沾。

彼時他是富家公子,她是知己美人,他為她一擲千金,她對他目盼流連。戲文裡才子佳人的故事,就真真切切地發生在李叔同的身上。後來這名戲子被賣到慶王府,李叔同得知傷心欲絕。

之後李叔同的母親和二哥託媒人給李叔同物色了一個富家茶商的女兒——俞氏。俞氏比李叔同大兩歲,眉目端正,知書達禮,兩家又門當戶對。對於這樁婚姻,李叔同萬般不願。俞氏出身大家,賢惠恭順,可在年少的李叔同眼中,這些優點恰恰都是她無趣的地方。他更憧憬激盪的愛情,尋求心靈的契合,像楊翠喜那樣熱烈的女子,才更得他的歡喜。

年少叛逆的李叔同,不僅早婚早戀,還是個憤青。

在書院學習時,雖然是學習枯燥的八股文,也蓋不住他的文采斐然。寫八股文有非常嚴謹的格式,文字必須寫於方格之內,務令書寫齊整乾淨。而李叔同每每有了靈感,文思泉湧,方格紙寫不下,他就在一個格子裡寫兩個字,洋洋灑灑密密麻麻,得了個“李雙行”的外號。

李叔同:一輪明月耀天心

少年李叔同▲

甲午之後,列強環嗣,清政府無所作為。李叔同憂國憂民,他參加科舉考試,一心為國,在科場上批判八股文“胸無名理,出而治兵所以無一謀”,批判大臣“不學軍旅而敢於掌兵;不諳會計而敢於理財……”

這張答卷針砭時弊,直擊要害,卻“思想危險”、“膽大妄為”,自然名落孫山。

戊戌變法前後,李叔同深受維新思想影響,以為看到希望。他大肆褒揚維新變法,向西方學習,自學洋文。

等到光緒皇帝下達“定國是詔”,他立即刻下一枚“南海康君是吾師”的印章,公開表示對康有為、梁啟超維新變法的支援,這讓一些守舊的當政者頗為惱火。

康梁倒得太快,維新變法不過百日,光緒被囚瀛臺,康梁流亡日本。

這時,有傳言說李叔同是康梁同夥,可憐李叔同從小沒離開過天津,壓根兒沒見過康有為的面。為了避禍,李叔同以照料家族生意為藉口,帶著家人逃到上海。

1901年,李叔同以第十二名的佳績考入南洋公學,師從蔡元培先生,併成為他的得意門生。在這裡,他接受了較系統的儒家經典教育,還吸納了“新學”的精華。

為了支援學潮運動,他主動退學,加入新學組織“滬學會”。在滬學會,李叔同的文章屢屢列為第一,更被上海的名士達人所青睞,他也被視為“才子”而馳名於上海灘。

他精通書畫篆刻,和上海書畫名家一起辦《書畫報》,成立「書畫公會」。

他在音樂上很有造詣,主張求新求變,將《詩經》等古文填詞在西洋音樂裡,成為流傳廣泛的歌曲。

因為舊體詩詞寫得極好,他加入文人社團“城南文社”。時常交遊宴飲,切磋文章,還和許幻園、張小樓、蔡小香、袁希濂結拜金蘭,稱為“天涯五友”。

李叔同:一輪明月耀天心

天涯五友▲

作為資深票友,他開設演講講習班,組織學生新劇,為宣傳婚姻自由,親自編寫文明戲《文野婚姻》等劇本。他還走到臺上,親自登場表演……

他的學生豐子愷後來回憶:“那時他頭抬得很高,英俊之氣,流露於眉目間。”

在多年以後,回顧那段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歲月,李叔同寫下了這樣兩句詞:“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

後來母親去世後,李叔同就將俞氏和兩個兒子託付給天津老宅的二哥照料,遠走日本留學。

他一到日本就先把辮子剪了,改成西方最時髦的三七分,脫掉了長衫馬褂,換上西裝,穿尖頭皮鞋,戴沒腳眼鏡。

李叔同:一輪明月耀天心

在日留學的李叔同(中)▲

在日本,他先考取了東京美術學校,又兼在音樂學校學習樂器和編曲。

即便身在日本,李叔同仍然關心國內。1907年春節,中國淮北發生百年不遇的水災,春柳社決定舉辦一次義演,定的曲目是名劇《茶花女》。

李叔同:一輪明月耀天心

李叔同演茶花女(左)▲

第一次公演《茶花女》,就造成了轟動。

由於李叔同的影響,大批的中國留學生開始接觸話劇,將話劇帶回國內,成為中國話劇史的開端。

他在日本學習西洋繪畫,需要人體模特,那個時候日本的風氣也不夠開化,模特兒不好找,裸體的女模更是重金也不可求。他便厚顏地去問房東的女兒:你願不願意當我的模特?沒想到對方一口就答應了。這位房東的女兒名叫“福基”後來成了他妻子。

李叔同沒有向她隱瞞自己已婚有子的事實,但她仍不在意,死心塌地。

2011年,中央美院美術館在倉庫裡,發現了一幅半裸女性的畫像,編號居然就叫“2011-甲”,一研究染料的構成發現,成畫於1909年前後,十有八九是李叔同畫的日本妻子。

李叔同回國後,已經到了三十左右的年紀,身上少年名士的氣息剔盡,富家子弟的風流也被日本妻子收了性,倒是急切地想在教育上做些實際功夫。

他先在上海太平洋報社當編輯,不久便被南京高等師範請去教圖畫、音樂,後來又應杭州師範之聘,同時兼任兩個學校的課,每月中半個月住南京,半個月住杭州。

那時的學校和今天一樣,最重要的科目是語數英,所以這些課的老師最有權威。但是在杭州師範學校,最有權威的是教繪畫的李叔同。因為他凡事認真、嚴肅,而且“他有人格做背景,猶如佛菩薩有光”,學生們都敬重他。

李叔同:一輪明月耀天心

李叔同自畫像▲

他當上老師,便要有老師的樣子,於是不再穿漂亮的洋裝,而是換上了灰色粗布袍子、黑馬褂、布底鞋。

學生以為他是古板木訥之人,他卻教學生畫石膏像,將裸體模特帶到寫生課上,假日裡跑到野外寫生,大開學風,成了社會上的一道新景。

李叔同的另一位學生、後來成為著名音樂教育家的劉質平,從浙一師畢業後留學日本,後來留學經費出了問題,急得差點在日本自殺。李叔同知道後,不惜違反他一貫的做人原則,找各種關係求助但均告無果,於是決定從自己的薪水中每月抽出一部分資助劉質平。

李叔同對學生很嚴,更嚴於律己。他在南京杭州兩地授課,雖然時常由於日程衝突請假,卻絕不會浪費課堂的一分鐘。上課需要的板書,他一定提前寫好兩黑板,早早坐在教室裡等學生。

漫畫家豐子愷、國畫大師潘天壽、音樂教育家吳夢非、書畫家錢君陶、著名音樂家劉質平、畫家李鴻粱……有師如此,江浙人才輩出,幾乎撐起民國文藝界的半壁江山。

杭州與南京自古就是佛土,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杭州的寺廟則更多了,大小兩千餘所。

作家郁達夫就說過,杭州最多的東西有兩樣,蚊子跟和尚。

佛寺多在風景名勝處,李叔同長年在這兩地任教,也沒少逛。

自古文人都把西湖比西子美人,李叔同卻在西湖的氤氳朦朧的霧氣裡感受到了佛法空靈。

其實,文藝人士出家在民國並不罕見。蘇曼殊就曾以“自刎”要挾住持為其剃度,聲稱要“掃葉焚香,送我流年”。可他三次出家,三次還俗,情根仍在紅塵中,忍不了佛教的清規戒律,只落了個“風流和尚”的稱呼。

而李叔同,卻是個有了想法一定會去付諸實踐並且做到極致的人。

李叔同:一輪明月耀天心

1918年春天,那名叫福基的日本女人從上海匆匆而來,尋遍蘇杭兩地,終於在虎跑寺找到出家的丈夫,這是兩人相識的第11年,在這以前,兩人恩愛有加,相濡以沫。

她為他放棄家鄉,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他為她冷落髮妻,千里迢迢定居江南。可是在古舊寺院門前,這位曾經的丈夫卻連門都沒有讓妻子進。

她問他什麼是慈悲。他說,愛,就是慈悲。

福基無奈對著關閉的大門悲傷責問:慈悲對世人,為何獨獨傷我?

關於和福基分別,李叔同的同學黃炎培曾在《我也來談談李叔同先生》一文中寫道:“船開行了,叔同從不一回頭,但見一槳一槳蕩向湖心,直到連人帶船一齊埋沒湖雲深處,什麼都不見,叔同最後依然不一顧,叔同夫人大哭而歸。”

李叔同寫給福基的信裡,這樣說:“但你是不平凡的,請吞下這苦酒,然後撐著去過日子吧,我想你的體內住著的不是一個庸俗、怯懦的靈魂。……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將不再回上海去了。……人生短暫數十載,大限總是要來,如今不過是將它提前罷了,我們是早晚要分別的,願你能看破。”

在此後二十六年的時間裡,弘一法師逐漸斷絕了俗世的往來,及至去世。每天只食一餐,除了留下少量衣被和雨傘,俗世裡的一切他都捨棄了。

面對老師的選擇,豐子愷先生給出了“三層樓”的觀點:人生的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即衣食住行的滿足,大多數人都停留在這一層次;第二層是精神生活,即對學術和文藝的追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在這一層;第三層是靈魂生活,即宗教信仰,宗教徒在這一層次。在豐子愷看來,李叔同先生是“生命力”極強的人,前兩者已然無法滿足他精神上的需求,為了抵達精神至高的境界,他只能成為“弘一法師”。

弘一出家的時候,律宗已斷絕了700餘年。所以他只有自己潛心研究。為了弘揚律宗,他四處奔波,編修佛典,一邊講學,一邊雲遊,他在佛法上的造詣越來越深,被尊為律宗第十一世祖,聲名甚至超越當年文人李叔同。

趙樸初評他是“深悲早現茶花女,勝願終成苦行僧,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1942年秋,弘一法師或許提前預知到了自己的死期,他提前寫好了遺囑,從容不迫地安排好後事,與劉質平、夏丏尊等一一道別,盡而斷食,並謝絕醫療探視,口誦佛號,寫下“悲欣交集”四字。

李叔同:一輪明月耀天心

這是弘一法師的臨終遺書。寥寥四字,無窮玄機。

張愛玲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外面,我是如此謙恭。

林語堂說:李叔同是我們時代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獨立的一個人。

豐子愷說:“凡做人,當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個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後來,為環境、習慣、物慾、妄念等所阻礙,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這世間已很偉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讚譽;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會里也已經是難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師那樣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來,十分少有。”

從少年風流,到棄離紅塵,李叔同一直努力活成這樣一個“十分的人”,一個能不為世俗雜念所動搖的人,只求安放內心。

李叔同:一輪明月耀天心

豐子愷李叔同遺像

最後以《無問西東》的臺詞結束本文,願你我都做一個內心最真的人。

你為什麼而活著?

你快樂嗎?

怎麼樣的生活是我們想要的?

如果你知道後果,你還會這麼做麼?

你想好了要怎麼樣過一生了麼?

這個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內心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不過只有這些日子。希望你們在今後的歲月裡,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

看到和聽到的,經常會令你們沮喪,世俗是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瞭解了你們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不知你們是否還會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們在意的事情。

人生不應該以功名利祿來評價每個人的價值,活著是為了自己而活。

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THE END-

圖文編輯:吳彥強

免責宣告:

本文引用一些文章內容及作者的觀點:

引文來源:

[1]《李叔同《送別》歌的音樂風格賞析》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64533222。html

[2]《他叫李叔同,曾被譽為最有才華的“渣男”》

https://www。sohu。com/a/235021853_727812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告知,本平臺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