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人的端午節 作者:蔡春生

涼州人的端午節

涼州人的端午節 作者:蔡春生

端午,是中華大地上最深情的一個節日。吃粽子、插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戴五色線、喝雄黃酒……每逢農曆五月初五,形式多樣的端午民俗紛紛上演,引發人們無盡的遐思。端午節這天,吃油餅子卷糕,是涼州人不可或缺的美食。

涼州民歌《王哥放羊》中關於端午節的唱詞有好幾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是:“五月裡來五端陽,沙棗楊柳插門前。八仙桌子炕沿上放,我和王哥鬧端陽……”家鄉涼州,端午節的前一天下午,人們紛紛折楊柳或者沙棗花插在莊門上。我們小時候,海藏湖裡柳樹成蔭,兩岸的柳樹枝條隨手就能折上一大把。一些貪心的孩子折上滿滿的幾捆手提肩抗,惹得看樹的那個矮老頭順著湖沿追罵。孩子們嬉笑著一溜煙跑開。端午前後,門前那顆粗壯的盤根遒勁的沙棗樹已經飄出來淡淡的幽香。

端午節的序幕緩緩拉開。前一天晚上母親就將糯米大米紅棗核桃仁葡萄乾等素材洗乾淨,準備蒸上一大鍋糕,用來第二天做油餅子卷糕。

涼州人的端午節 作者:蔡春生

端午節這天清晨,滿屋子飄來炸油餅子的香味。整個巷子裡都是這種油香加上沙棗花的清香,沁馨幽香,洋溢著幸福的味道。這是樸實的莊稼人對豐衣足食的生活的一種表達,是對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節日的祝福。母親把炸出來的油餅對摺,中間夾上香甜可口的糯米糕,滿滿一盆子油餅子卷糕排列得整整齊齊,好像是對富足生活的一種心滿意足的炫耀。

涼州人比較豪爽,享用油餅子卷糕就是兩手一拿,這樣一口一咬,那種一大口吃下去的滿足感就特別強烈。

這種裹挾著甜蜜期盼和美好祝福的大米、紅糖、大棗包卷在燙麵做成的油餅裡,做成金黃清亮、油而不膩、香甜酥軟的油餅卷糕,油炸的麵食和蒸煮的甜糕完美結合,成為最佳搭檔。拿起一個又香又甜的油餅卷糕,咬上一口,滿嘴香甜便帶著收穫的喜悅,順著翹起的嘴角溢滿了心間,香甜柔軟的口感體驗和侵入心脾的絲絲潤滑,讓人胃口大開,回味無窮。

“五月端午穿出來,八月十五端出來”。在涼州城,每到端午節這天不論多忙,城鄉居民都會三五結伴,到雷臺、海藏寺、大雲寺、文廟等處遊覽,人們把這叫“遊百病”。大雲曉鍾是涼州古八景之一,每年端午日,眾多市民和遊客登上古鐘樓,放眼涼州全景,敲擊古鐘,有鐘鳴(功名)遠揚之意。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正如蘇軾詩中所寫,端午節這天,武威的小孩子都有戴香包、拴花繩的習俗。老人們說,花繩一直要戴到農曆六月六那天,然後取下來扔到房上。香包在我的家鄉叫“荷包子”,是定情信物,也是吉祥物,一般都是村裡心靈手巧的姑娘、或者媳婦們特意製作。

製作荷包要用上好的綢緞、棉花、花線,先用紙板按預想的模樣剪好骨架,然後裡面外面都乘上棉花放入香料,繼續修飾使其變得圓圓鼓鼓的,接著順骨架裹上綢緞,用絲線一塊一塊縫上,繡上邊,掛上穗子,一個香包就製成了。端午節前幾天,大街上就出現好多賣香包的。一根杆子上綁著花花綠綠做工精細的香包,走街串巷好像提醒人們,端午節到了。

涼州民間在端午節有喝雄黃酒的習俗。如涼州民歌《王哥放羊》中有一個唱詞版本中就提到了雄黃酒:“五月裡來五端陽,楊柳插在大門上。雄黃藥酒高升上,我和王哥喝一場。”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面板病。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前些年,每到端午節那天,核桃園子裡的茶攤子上,人們吆五喝六,猜拳聲此起彼伏,那場面蔚為壯觀。

這些年,由於工作的原因,好幾年沒有在家裡過端午了。身在異鄉的我們,每到端午節,公司的食堂裡都會做上幾大盆油餅子卷糕 。吃著香甜可口的美味,想著家鄉的親人,別有一份滋味在心頭。

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有著獨特的節日風俗和文化內涵。端午節的講究是一方人嚮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展示了我們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祈福身心安康、國泰民安的文化信仰。

涼州人的端午節 作者:蔡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