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陽非遺人堅守傳承兩百多年毛筆製作技藝 毛筆年銷量10萬餘支

中新網綿陽12月3日電 (呂婕)一支純手工製作的毛筆,從齊毛到成型要經歷選毛、去油脂、去羊絨、齊鋒等八十多道工序,耗時二十餘天,製作過程繁瑣枯燥,但羅松卻樂此不疲,二十三年如一日地堅守著傳承了兩百多年的炳林毛筆製作技藝。

12月3日,四川綿陽天氣晴朗。走進位於綿陽市涪城區豐谷鎮的一座民居,45歲的“炳林毛筆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羅松正在屋內清理毛筆筆鋒。

四川綿陽非遺人堅守傳承兩百多年毛筆製作技藝 毛筆年銷量10萬餘支

炳林毛筆。呂婕 攝

羅松介紹,“炳林毛筆”的前身是成名於清朝中末期的“羅筆客”。“清朝的時候,我們是個大家族,全家人都在從事毛筆製作,統稱‘羅筆客’。”羅松說,爺爺羅炳林從15歲學藝到85歲逝世,整整七十年光陰,全部獻給了毛筆,使毛筆製作技藝得到了很大提升和完善。為了紀念爺爺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貢獻,全家人一致討論決定,將“羅筆客”改為“炳林毛筆”。

羅松從小跟在爺爺身邊學習毛筆製作,深得爺爺真傳。1998年爺爺去世,時年22歲的羅松接過“傳承”的大旗,正式執掌炳林筆莊,成為了炳林毛筆的第六代傳承人。

四川綿陽非遺人堅守傳承兩百多年毛筆製作技藝 毛筆年銷量10萬餘支

毛筆製作工序“齊鋒”。呂婕 攝

羅松在傳承“炳林毛筆製作技藝”時,不拘泥於本家,遍訪名師,與其學習交流,取長補短,使“炳林毛筆製作技藝”更加豐富完善,特色鮮明。透過不懈努力,2011年“炳林毛筆製作技藝”被列為“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2018年建成“炳林毛筆製作基地”,並連續多屆受邀參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博覽會、中國民間工藝精品展等國際國內展覽。

但毛筆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也經歷了很多波折。羅松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鋼筆、圓珠筆普及以後,毛筆受到極大衝擊,年銷量從以前的幾十萬支跌到一兩萬支。隨後的15年間,一直是毛筆產業的低迷期,學生寫字不使用毛筆,學校也不再開設書法課,毛筆慢慢淡出了大眾視野。直到近年來,從國家層面開始重視傳統文化,大力提倡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毛筆才迎來新的發展春天。

四川綿陽非遺人堅守傳承兩百多年毛筆製作技藝 毛筆年銷量10萬餘支

羅松介紹毛筆原料。呂婕 攝

“以前做低端毛筆的人很多,特別是低迷期的時候,彼此之間相互壓價,到後期基本沒有利潤空間,大家就紛紛轉行了。”羅松說,與其相比,炳林毛筆定位於中高階,以質量取勝,市場沒有受到太大威脅,雖然處於低谷,但也能盈利,這也是炳林毛筆能一直延續至今的重要因素。由於製作精良,經過多年的積澱,炳林毛筆也頗有名氣,回頭客很多。如今,炳林毛筆一年能有十多萬支的銷量。

“市面上有些劣質毛筆,寫一個字就蘸一次墨水,不僅使用感不好,還會影響寫作者的興致。”羅松說,鑑於此,炳林毛筆對用料、製作工藝嚴格把關,使每支毛筆都能達到“尖”“齊”“圓”“健”。尖齊圓健是“毛筆四德”,也就是評價毛筆好壞的標準。尖,即筆尖如錐;齊,即萬毫齊力;圓,即筆肚渾圓;健,即筆彈有力。這樣的毛筆在運筆時能圓滿如意,非常順滑,不會出現空洞。

除了製作毛筆,近十年來,羅松也在籌備一件大事——建立毛筆博物館。“自古以來,筆墨紙硯就被稱為‘文房四寶’,毛筆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我想建立毛筆博物館,集中展示各類毛筆,以及製作毛筆的工具和原材料,希望能有更多人瞭解這門傳統技藝。”

“我兒子馬上讀高三了,我計劃在他高考以後,將製作毛筆的一整套技藝傳授給他。”在羅松看來,不管兒子未來是否從事這一行,都需要掌握這門技藝,不能讓整個家族傳承了200多年的心血斷代。

此外,炳林筆莊從2014年開始與綿陽市殘聯合作,至今已培訓100多名熱愛傳統文化的殘疾人,其中有60多人跟筆莊簽訂了居家靈活就業協議。炳林筆莊也先後被綿陽市殘聯評定為“綿陽市殘疾人居家靈活就業基地”“殘疾人雙創實訓基地”等。

“我來基地已經兩年多了,會做一些簡單的工序,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掙兩三千塊錢。”殘疾人吳春梅說,比起待在家裡,到基地學做毛筆更有意義,生活也更充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