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段話出自《論語·季氏》,中學語文課本以《季氏將伐顓臾》編入。原文為:

《論語·季氏》第十六篇“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

“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說不應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分配不均。就今天而言,其仍有適應現代社會的一面,現代社會的穩定實際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平均,如果貧富差距過於懸殊,社會便有可能分崩離析。這也符合社會主義的公平和正義的思想。

如何理解這句話的現代意義?

第一,在學習中,“不患寡而患不均”指導我們不要偏科。

《論語》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

有很多學生的學習成績會出現偏科的現象。語文成績很好的學習可能數學成績不理想;數學成績好的學生可能英文學得不怎麼好。偏科的影響就像是木桶原理一樣,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根木頭的長度,學生的整體考試成績往往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學得差的那一門學科。比如有的學習成績比較均衡的學習語數外三門各考80分,總分就是240分,而偏科的學習語文數學都考90分,結果英語考不及格,則總分還不如240分。這就是在學習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危害。最重要的是,這類學業上的不均,會導致掌握的知識結構有殘缺,會讓學生的成長出現短板或者盲區,不利於健康成長。

第二,在生活中,“不患寡而患不均”指引我們為了獲得平均的分配名額而積極努力。

《論語》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

雖然孔子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公平正義的思想,但是在現今社會,並不提倡不勞而獲。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很勤勞,而另外一個人好逸惡勞,兩個人的勞動分成必然是不能平均的,否則在一定程度上反倒成了不公平。所以,按新時代下的價值導向來看,“不患寡而患不均”這種指導思想的物件應該體現在同一層次、同一級別的分配物件上。因此我們要公平地、積極地看待“不患寡而患不均”這一思想。

以上就是關於“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的意思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