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之中國的儒學發展史

我們知道儒家是中國最著名的哲學家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儒家思想經過幾千年的傳承。一直不斷髮展、與時俱進、昂揚向上的學術流派,堪稱民族脊樑。它是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等書為經典。

今天我們就來儒家的發展歷史,首先是孔子開創的先秦儒學,春秋末期,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它的建立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當時,春秋戰國時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從社會形態上看,這是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政治制度是從周禮的“禮制”向“法制”社會的轉變。當時以孔孟為代表。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要求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他還強調,統治者應該以德治國。希望西周禮樂制度能夠得到恢復。孟子提倡“仁政”,提出“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的民本思想,提倡“天下為善”。

儒家之中國的儒學發展史

再到秦漢時期的儒學,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導致儒家思想受到衝擊,而到了西漢董仲舒的新儒學成為統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諸於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新儒學以“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為核心。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家思想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儒家之中國的儒學發展史

再到宋代的新儒學——理學:特點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觀點:他認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實際上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再到明朝理學走向極端——王陽明的心學:創立背景:明朝中期,社會動盪不安。目的:“破心中之賊”,維護封建統治。主要觀點: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主張透過“內心反省”,克服“私慾”,以“致良知”,即恢復內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觀念,忍受封建統治的壓迫。評價:使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走到了極端。現代儒家文化透過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化,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國文化的宗教性內涵,直覺思維方式。要超越邏輯,掃除概念,排斥分析等論題展開。

關於儒家的發展史我推薦大家可以看王鈞林教授的《中國儒學史》,王鈞林教授是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學術委員,山東孫子研究會副會長,山東周易協會副會長。

儒家之中國的儒學發展史

很有幸我也有一套王鈞林教授的《中國儒學史》,是朋友送我的電子版。給大家展示下。

儒家之中國的儒學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