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冬天,窮困潦倒的大詩人杜甫,他的爐膛裡燒什麼燃料呢

唐代大詩人杜甫一生遭遇的磨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京城長安被叛匪安祿山攻佔。此時的杜甫是一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他匆忙從長安逃出,不幸的是半路就被叛軍抓回,限制了他的人身自由。

到了冬天,杜甫還是被困在長安城內,大雪飄飛的時節,杜甫守著早就沒有煙火的爐子,思考著。素有詩史之稱的杜甫,關心國家關心時局更關心著百姓,寫下了名詩《對雪》: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

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

數州訊息斷,愁坐正書空。

在大雪紛飛的寒冷時節,人們多麼希望有一爐火,好在落魄艱難的詩人還能得到爐火的餘溫,這也許是對杜甫的最大安慰吧。

那麼大家肯定好奇,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杜甫火爐裡燒的是什麼燃料呢?

那時,長安的冬季燃料無非是木柴、木炭、煤炭和焦炭四個種類。

長安人口眾多,柴薪需求很大。有學者統計,“從估算,唐長安人口在80萬左右,年耗薪柴40萬噸左右。”當時,長安城主要的木柴供給地就南部終南山一帶山區的薪材。

每年秋冬農閒時,成百上千的農民湧入京兆府南部的終南山,將山上的樹木砍倒、分類和捆紮,然後用畜力大車運入京城賣了換點米錢。

有了這些柴薪販賣者,長安的普通百姓就可以從東市和西市買到生活所需的木柴。

除了普通百姓販賣的柴薪,為了保證京城的薪柴供應,朝廷又在岐州、隴州等距離京畿稍遠的地區採伐薪柴。在京畿附近的戶縣、周至、寶雞、眉縣等地設立專門的官署,抽調許多官員監督當地薪材的採伐和運輸,從而確保長安的柴薪供應。

可見燃料的供應是大事,尤其是冬季取暖更是重中之重,唐朝廷非常清醒。

百姓們的用薪柴,自己去採或者去市場購買,價格自然就聽任市場調控。

而皇帝和官員則有專門機構負責供應,唐代負責京城薪炭供銷的專門機構是司農寺屬下的鉤盾署,它隸屬於司農寺,下設令二人、丞四人,以及府、史、監事和掌固等多名吏員,其中令掌供邦國薪芻之事,丞為之貳。

當長安城薪炭供應不足時,朝廷又會特別設定 “木炭使”以加強薪炭的採運,木炭使常常由政府高官兼任,足見對薪炭的重視。據文獻記載,木炭使最早設立於唐玄宗時期。木炭使掌宮內薪炭供應,常以京兆尹兼充。

據《唐會要》載:“天寶五載(746年)九月,侍御史楊釗充木炭使。永泰元年(765年)閏十月,京兆尹黎幹充木炭使,自後京兆尹常帶使,至(770年)停。貞元十一年(795年)八月,戶部侍郎裴延齡,充京西木炭採造使,十二年(796年)九月停。”

除了木柴,木炭成了唐都城長安的居民主要的燃料。大詩人白居易有詩寫到:“瓶中有酒爐有炭,甕中有飯庖有薪。”這裡的炭則是木炭。當時木炭燒造場所主要是長安附近的南山,這一帶的農民,多被編為炭戶,成為專業的燒炭人,以供應長安。白居易《賣炭翁》一詩有“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正是這段歷史的真實反映。

但是,長安城薪柴的需求量太大了,附近的森林被砍伐幾乎殆盡,到了唐中葉長安城內薪柴已嚴重缺乏。為解決薪柴缺乏的困難,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木炭使黎幹曾建議朝廷開漕渠從外地調運薪柴。

在薪炭供應緊張的時期,鉤盾署限制過京城官員的薪炭用量:“凡京官應給炭,五品以上日二斤。蕃客在館,第一等人日三斤,已下各有差。其和市木橦一十六萬根,每歲納寺;如用不足,以苑內蒿根柴兼之。”

與此同時,煤炭也進入了大都市長安,成為了一些人爐中燃料。

中國發現和認識煤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那時許多地方就在生活和手工業生產方面用煤作燃料了。到了南北朝時,煤的使用不斷擴大。

史料記載:隋代長安和唐代太原附近州縣的人民都用煤炊爨。還有記載說江蘇的徐州和山東的棗莊都產煤。但是,由於當時開採技術限制,煤炭的產量很低,能夠進入長安的煤炭也不是很多,甚至成了權貴的專享物品。唐代詩人李婉有“長安分石炭”的詩句就是當時用煤體現。

長安還有一種更高階的燃料,就是我們今天的焦炭。據唐《開元遺事》載,“西涼國進炭百條,各長尺餘。其炭青色,堅如鐵石,名曰‘瑞炭’。燒於爐中無烜而有光,毎條可燒十日,熱氣逼人而不可近。”

這裡記載的瑞炭 ,顯然無論從外形到耐燃程度來看,就是今天的焦炭,可見當時西涼國已經具備製作焦炭的能力,這種稀有的炭種自然成了進貢的好東西。

從記載來看,這種長尺餘之炭竟能連燒十日,而且熱量高,沒有煙,可見其質量之高,就是今天看來也是十分稀有的。

正因為,有了進口的焦炭,所以唐朝人也許受了啟發,大唐也有了焦炭的雛形,唐康駢《劇談錄》載,“唐乾符中(約881),有豪士承藉勳,日極口腹之慾,常曰:凡以炭坎飯,先燒炭一熟,謂之‘煉火’,方可人爨。不然,猶有煙氣難餐。”這裡記載的煉火,就是燒製焦炭的過程。

更有甚至,權貴家庭竟能蜂蜜作為黏合劑,把炭屑攪拌捏塑成雙鳳造型,相當於現在的煤球,不僅耐燒而且美觀。

據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載:“(楊國忠家)以炭(為)屑,用蜜捏塑成雙鳳。至冬月燃於爐中,先以白檀木鋪於爐底,餘炭不可參雜也。”炭裡還要摻蜂蜜,這顯然不是一般百姓能做得到的,權貴的奢侈在燃料上就可見一斑。五代南唐詩人李中《臘中作》:“豪家應不覺,獸炭滿爐紅”寫的就是這件事。

窮困潦倒的杜甫,儘管在京城做個小官,可想而知,這些奢侈的燃料也不是他所能消費起的,能用木柴甚至木炭來填爐膛應該已經不錯了,這也許是長安普通百姓過冬取暖的真實寫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