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引言

篆刻篆刻,字面的意思,一半是篆,一半是刻,所以如果聯絡到書法,當然要從篆書的練習下手,畢竟,篆刻兩字,又以篆在前,刻在後,篆刻界認可的書法與篆刻關係的理論,也多以“篆七刻三”為原則,所以,我們不用擔心初學者會忽視對篆書的練習,因為那是“常規”練習,但初學者在篆刻的學習中,從王福庵的《說文部首》練起,再到《嶧山碑》《泰山刻》……緊接著又是《石鼓文》,李陽冰、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楊沂孫……一路寫下來,篆書寫了一段時間之後,初學者會突然發現,僅練篆書,對於篆刻來說,好像還缺了點啥,缺什麼呢?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王福庵《說文部首》書影)

缺了“方”勢!因為篆書不管是線條還是字形,圓勢是其主流,偏偏篆刻所用的石頭印面,多是方的,篆刻顯然是“方與圓”結合的藝術(不僅僅是因為方形印面,還因為方與圓有其不同的審美特性),不解決“方”的問題,篆刻就缺了極重要的一面。

吾丘衍的一句話,吳昌碩的成功

我們在講吾丘衍的《三十五舉》時,講到第七舉時,吾丘衍有一句話,或許可以找到解決篆刻“方”勢問題的一支入門鑰匙。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吾丘衍《三十五舉》)

這一句話,原話是:

七舉曰:篆法扁者最好,謂之蜾扁,徐鉉謂非老手莫能到,《石鼓文》是也。

我們說過,《三十五舉》是中國篆刻史上最早的篆刻教材,是篆刻界的奠基之作,後世的篆刻名家,多依《三十五舉》而建立篆刻根基。

吾丘衍認為什麼是好的篆法呢,扁形的最好!其實這是他對徐鉉蜾扁二字的誤解,蜾扁並不是扁形,這裡的蜾扁兩字要解釋,蜾,一種蟲,可以理解成蝸牛,扁不是指字形扁,而是指牌匾的匾,扁匾相通,我們看徐鉉摹寫李斯的《嶧山碑》,真的很牛,他的真心體會當然是有極重要的指導意義的。那麼,結論是什麼呢?是《石鼓文》。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石鼓文》)

再看看吳昌碩,吳昌碩是真正舉世公認的篆刻大師,他一生好《石鼓文》,他精收宋代明代《石鼓文》拓本多本,反覆研臨,反覆比較,他曾說:

“餘學篆好臨《石鼓》,數十載從事於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這當然體現了他獨有的審美傾向,他喜歡的是蒼古樸茂,因此,他喜歡《石鼓文》線條的飽滿圓潤,他喜歡《石鼓文》的結體錯落多變。我們如果仔細觀察比較,吳昌碩將《石鼓文》用於篆刻而取得絕大成功,《石鼓文》字形的“方”勢,其實是極重要的一點:標準小篆(如《嶧山碑》)字的縱寬比是3:2,《石鼓文》字的縱寬比是5:4,很顯然,相比之下,《石鼓文》要比標準的小篆要“方”些。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吳昌碩和“吳俊之印”)

這個“方”,很關鍵!

浙派背後的細節

清代以來的篆刻,影響力巨大的流派,當然是西泠為班底的浙派,我們認真地分析過浙派的篆刻,分解和考量的細節包括三個方面:

1、每一根筆畫的兩端;2、筆畫和筆畫的連線或轉折處;3、筆畫的形態。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丁敬的書法和篆刻)

當我們觀察了浙派丁敬及其後的眾多印家的作品之後,我們總結出來的結論是: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蔣仁的“真水無香”)

浙派篆刻,不論朱文還是白文,筆畫的兩端都呈現方角狀;筆畫的連線處或是轉角處,外邊成方的,內側刻成圓弧狀的,概括起來說,轉角處的結構是外方內圓的;筆畫的形態又呈不規則的波磔狀。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黃易和他的“金石癖”)

注意,這些細節中,我們最需要注意,也是最重要的審美特徵,是“方”與“圓”的關係。

鄧石如的學書經歷

再說鄧石如,不用強調,鄧石如是宗師級的篆刻大師,他開創了“印從書出”的創作理念,使中國篆刻走入了前所未有、境界開闊的嶄新時期。

鄧石如學書經歷可以分成兩段來看:一段時期是篆書,一段時期是隸書。

先說篆書,他自己的總結是:

餘初以少溫為歸,久而審其利病。於是以《國山石刻》、《天發神讖文》、《三公山碑》作其氣,《開母石闕》致其樸,《芝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暢其致,彝器款識以盡其變,漢人碑額以博其體。舉秦漢之際零碑斷碣,靡不悉究,閉戶整年不敢是也。

除了標準的小篆外,還有《石鼓文》,又有漢碑額等,要知道,後面這些,都是字形“方”或筆畫“方”(比如《天發神讖》)的一些的篆書。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鄧石如像)

重要的是,鄧大師用了五年時間鑽研篆書之外,他又花了三年的時間鑽研隸書。這才最後形成了自家的篆書風格,當然,這也最終促成了他在篆刻史上極為重要的宗師地位。

他的篆書以隸筆作篆,所以他的篆勢實際上是“方”的;而他的分隸,又以篆意入分隸,所以他的分隸又包含極重的“圓”勢。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鄧石如“覺非庵主”)

可以說,是隸書的“方”與結合了篆書的“圓”,方圓之間,成就了鄧石如里程碑式的篆刻!

篆書筆法與隸書筆法

隸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有著長時間的萌生、發展和成熟過程。

篆書在秦及秦以前,甚至到了漢初,一直被視為“正體”,用於莊重場合,比如漢碑額,還多以篆書寫成,而象徵權力的漢官印也多用篆書,古人的思維習慣是“取法乎上”,因此,篆書對隸書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方筆是隸書筆畫的典型特徵,但隸書也並不純以方筆出,新莽的《萊子侯刻石》就方得足夠,但也有圓筆間錯其間,就算以方筆名世的《張遷碑》,也有圓筆存在。更不要說用圓筆多的《曹全碑》,《朝侯小子殘碑》等用筆方法,實則也是篆書的中鋒筆法,否則就會顯得筆力削薄、無力。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萊子侯刻石)

當然,漢隸中還有幾乎純用篆書中鋒筆法的摩崖類隸書,比如《石門頌》、《西峽頌》等。甚至可以說,掌握中鋒篆法,就能很好地表現隸書風采,否則用筆就扁軟無力。

以上這幾點是篆書對隸書的影響,實際上,隸書對於篆書,也有其“反作用”,就是,它豐富和發展了篆書筆法。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漢隸《曹全碑》區域性)

隸書因有一波三折的蠶頭雁尾和撇、捺上挑出鋒寫法,筆畫粗細不一,用筆就有別於篆書。篆書運筆速度和輕重較為一致,筆尖容易保持在筆畫中間;而隸書運筆時出現疾徐遲速和提按頓挫等方法,這就使筆尖不能始終保持在筆畫的中線運動,有時偏於點畫一側,副毫斜鋪紙上就出現側鋒。出現側鋒,就產生圓筆和方筆兩種不同形式。

圓筆是隸書保留篆書的筆法特徵,方筆是隸書的創新筆法。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篆尚圓,隸尚方”。注意,這裡的方與圓,指的是筆法特徵和筆畫特徵。

從摹印篆到繆篆

再來說說字形。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字形狹長的小篆《嶧山碑》區域性)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之後,以標準小篆作為通用文字,小篆當然也拿來製作印章,為了適應方形的印面,狹長的小篆字形被略略方化,這就是《說文解字》序裡說的“摹印篆”:

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早期的秦印:修武庫印)

字形方面,“摹印篆”比較小篆,上下長度變“短”了,也變“方”了,隨著匠人們樸素審美的需要,入印的篆書變得日漸方正,甚至越來越“方”……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晚期的秦印:左廄將馬)

一直髮展,到了新莽時期之後,“摹印篆”變成了完全方正的“繆篆”,也見《說文解字》序:

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漢印:王隆私印)

到這個時候,入印的篆書是“繆篆”,字形完全成為正方形、方方正正。

石鼓文與隸書碑刻的材料

現代的篆刻,最常用的材料,仍以石料為主,其他異材的篆刻雖然也有,但石料篆刻是主流。對於初學者來說,最主要的篆刻材料,也是初學者最需要琢磨透的材料,這也是我們強調初學者要多刻石,多揣摩石性的原因,畢竟,在未來,篆刻的主要創作材料,仍然是石材。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篆刻練習)

《石鼓文》的載體是石鼓,石頭;漢代的大碑,《禮器碑》、《曹全碑》、《張遷碑》、《石門頌》的載體是石碑,石頭!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張遷碑》實物)

篆書,筆畫的連線多以“轉”來完成,這是“圓”,隸書為了求得書寫快捷,除了用筆取方勢外,筆畫連線處多用“折”來完成,這是“方”。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史晨碑》的拓本)

不論“方”與“圓”,這些筆畫與字形都是呈現在石頭上的,這與金屬材料上的金文,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紙帛上的行、草書,痕跡大不相同,而這種痕跡,對於篆刻學習者來說,太重要了:哪些地方是光的,哪些地方是澀的,折的痕跡為什麼產生,用刀法如何實現,轉的痕跡為什麼產生,用刀法如何實現等,觀察和思考清楚這些問題,對於篆刻學習,事半功倍!

結論

不論是筆畫特徵的方與圓,也不管是字形的方與圓,亦或從隸書主要學習材料載體的石料特徵來說,學習隸書,對於篆刻來說,均大有助益,所以,我們強調,在學習篆刻初期,在篆書練習、古印臨摹之外,還要認真鑽研和學習隸書。

總之,體會方與圓之後,就會明白,對於初學篆刻者,篆書之外,一定記得隸書學習的重要性!

篆刻入門期,隸書學習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