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論語》(17)

100.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再讀《論語》(17)

“雅言”就是古代通行的語言,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話。孔子也講普通話,可見統一語言的重要性。

101.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是何等的境界!我輩凡夫俗子,面對生活的瑣屑和艱難總是禁不住憂從中來,而時光歲月的磨礪又往往使我們未老先衰。嗚呼,悲哉!

102.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史記·孔子世家》裡記載:“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上天把道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麼樣?這是何等的道德自信!

再讀《論語》(17)

103.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君子坦蕩蕩,事無不可對人言。孔子和學生朝夕相處,不需要私人空間,也沒有個人秘密,這在現代人看來是難以想象的。

104.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何晏《集解》說:“謂聖人君子善人,指當時天子諸侯而言。”他認為孔子說的聖人、君子、善人,都是專指天子和諸侯的。朱熹在《論語集註》裡說,“聖人,神明不測之號”,“君子,才德出眾之名”,“善人者,志於仁而無惡”。他認為聖人就是聖賢,君子就是才德出眾的人,善人是立志行仁,沒有惡行的人。而“有恆者”,宋朝理學家張栻說,“有恆者,不貳其心”,就是能夠專心一致保持志向的人,就叫有恆的人。楊伯峻先生說這裡的“恆”和孟子的“無恆產而有恆心”的“恆”字是一個意思。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自然是不能保持自己的志向和操守了。可是,這樣的人,不但古代有,現在也不少,到處裝模作樣,打腫臉充胖子,其實他們無論工作學習,還是日常生活,都好不了。

再讀《論語》(17)

105.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互鄉”是一個地方,鄭玄註解《論語》時說,“互鄉,鄉名也”,“其鄉人言語自專,不達時宜”,就是說互鄉這個地方的人說話很自大、很傲慢,很難交往。但互鄉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孔子的學生們都感到很疑惑。孔子說,我贊成他的進步,不贊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過分呢?

“潔”,朱熹認為應該當作“修治”來理解,就是修身、治身,把自己修飾得很整齊,這代表尊師重道,所以是誠心誠意來求學的。所以孔子說,別人改正了錯誤來求進步,我們要贊成他,不要死抓住過去不放。“保”就是守,就是死記住。

從這一則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觀念和對人的態度。我們也應該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不要總糾纏住一個人的過去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