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釋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來自於孟子,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端所指的仁、義、禮、智就是孟子最先提出來的,所以心學源頭是共識。

不過為什麼後來的一、二千年都沒有什麼發展呢?是心學有什麼問題嗎?還是那些大儒們不屑一顧?

直到南宋的江西金溪人陸象山的“吾心就是宇宙”理論的出現,人們才又看到一點心學的苗頭。不過心學最終成型,還是因為陽明先生,在蠻荒的龍場的石棺裡的一聲長嘯裡頓悟到的那三個字“心即理”。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象山先生的“吾心就是宇宙”,也是在一個萬籟的黑夜一聲長嘯裡領會的。

陽明心學的精髓就是三段論: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先生到處講學,學生無數,包括以後五百年來有太多忠實信徒,不過沒有一個學問成就上超過了先生。為什麼呢?那麼簡單的十個字,難在那裡?

第一二個理論提出時間相近,應該都是在龍場當驛丞時,而致良知則是在平定寧王叛亂後提出的。

先生九死一生來到了龍場,其實已經看透了生死,所以才特製石棺睡覺,就是告訴劉瑾們,我在棺材裡躺著等你們。就這樣才有“心即理”的橫空出世。他的信徒們有這個勇氣嗎?章太炎又或者蔣中正?心即理就像明鏡一樣,成為心學的第一道門檻。

蔣中正把臺北近郊的草山改為陽明山,他以為明瞭守仁先生的“知行合一”這四個字。不過他窮極一生也沒有參透這四個字的真諦。他一生從軍從政,刀槍下冤魂無數。他知道,但沒有做。

知道就要去做,只有做了才是真正知道。這五百年來,其實能做到這點的人基本上沒有。

良知學說更讓後入無所適從,太簡練太精闢太直白。就是海市蜃樓,是永遠不可能到達的彼岸。

陽明先生是唯一的,以後不可能有。他的理論學說其實是聖人學說,我們芸芸一眾生,學學就好,可以約束一下自己,陶冶情操。其實真要達到如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生的學說是不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