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簡介】黃庭經文獻輯刊

主編:尹志華、周全彬

出版社:巴蜀書社

出版時間:2021年08月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包 裝:精裝

定價:9800。00(全12冊)

【新書簡介】黃庭經文獻輯刊

內容簡介

《黃庭經》是久負盛名的道教養生經典,最早著錄於葛洪《抱朴子內篇 遐覽》,東晉時分化出《黃庭外景經》《黃庭內景經》兩種傳本。《黃庭外景經》成書於三國魏或稍前,《快雪堂法書》載王羲之小楷《黃庭經》,為其最早的傳本。《黃庭內景經》成書於東晉,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經典,北宋歐陽修認為其書乃《黃庭外景經》疏義。後世往往將二書統稱《黃庭經》。其書繼承漢代緯書之說,又吸收古代醫學有關臟腑、經絡、精氣神的理論,著重闡述固精、養氣、存神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唐代道教內丹興起以後,《黃庭經》也被視為內丹修煉的重要經典之一。

歷代為《黃庭經》作注者很多。本叢書首次將《黃庭經》各家注本、白文字、抄本共六十多種版本彙刊影印出版,其中未曾被《道藏》《重刊道藏輯要》《藏外道書》收錄的註釋有十餘家。書中既收錄了王羲之《黃庭經》書法碑帖等若干種白文字,也收錄了清代楊任芳《太上洞玄靈寶黃庭內景玉經》《太上洞玄靈寶黃庭內景金經》《補黃庭內景形神圖說》、了悟子《太上修真黃庭內景玉經闡義》、董德寧《太上黃庭經發微》等從未影印出版過的《黃庭經》註釋珍本。本叢書可為學者研究、整理《黃庭經》提供版本依據,為學術界研究道教醫學、道教養生學以及道教哲學、道教文學藝術提供豐富的“黃庭學”文獻,讀者也可透過本編對歷代《黃庭經》文字及注家學術觀點的演變軌跡獲得更為直觀的認識。

前言

《黃庭經》主要指《黃庭外景經》和《黃庭內景經》,都是久負盛名的道教養生經典。北宋歐陽修認為,《黃庭外景經》先出,《黃庭內景經》乃是《黃庭外景經》的疏義。其實,《黃庭外景經》最早就稱《黃庭經》,後來《黃庭內景經》出世,遂分內、外二書。《列仙傳》、敦煌寫本S。二二九五號《老子變化經》、天師道《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葛洪《抱朴子內篇》都曾提到老子作《黃庭經》,即後世所謂《黃庭外景經》。

丁培仁先生指出,《外景》《內景》的書名始見於東晉中葉之後,內、外之分實際上反映了不同的傳承系統。《黃庭外景經》約出於三國魏,是正一道的傳本;《黃庭內景經》出於東晉中葉,是上清道的傳本。上清道中人稱自己崇奉的經典為《內景經》,於是就把先出的書稱作《外景經》。

《快雪堂法書》載東晉王羲之小楷書《黃庭經》,經名也不稱“外景”,落款為晉永和十二年(三五六)五月廿四日山陰縣寫。此本與明《道藏》本《黃庭外景經》頗為不同,無首“老子(君)閒居作七言,解說身形及諸神”(《雲笈七籤》本作“老子”,明《道藏》白文字作“太上”,當是後人所改)二句。王羲之本始於“上有黃庭,下有關元,前有幽闕,後有命門。噓吸廬外,出入丹田,審能行之可長存”,而《道藏》白文字作“後有幽闕前命門,呼吸廬間入丹田,玉池清水灌靈根”。《道藏》白文字以“三府相得開命門。五味皆至善炁還,大道蕩蕩心勿煩。被髮行之可長存。吾言畢矣勿妄傳”作結語,而王書《黃庭經》結束語為:“被髮行之可長存。二府相得開命門,五味皆至善氣還。常能行之可長生。”無“大道蕩蕩心勿煩”“吾言畢矣勿妄傳”二句。丁培仁先生認為,王羲之書《黃庭經》應是現傳最早的本子。

《黃庭外景經》本一卷,唐人注本或分為三卷(三篇)。明《道藏》白文字三卷,首有“太上閒居作七言,解說身形及諸神”兩句,明確其為正一道傳本。並改“淵”為“泉”,“治”為“理”,猶襲唐本避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諱名的面貌。此書主要講述胎息、嗽咽、內觀、服氣、存神、固精等養生方法。其早期注本有務成子、梁丘子(唐白履忠)注。務成子注是南北朝人託名古仙務成子(相傳為堯師),衢本《郡齋讀書志》著錄此注云:“敘謂老子所作,與法帖所載晉王羲之所書本正同,而文句頗異。其首有‘老子閒居作七言,解說身形及諸神’兩句,其末有‘吾言畢矣勿妄陳’一句,且改淵為泉,改治為理,疑唐人誕者附益之。”白履忠,《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二《隱逸傳》有傳,說他“著《三玄精辯論》一卷,注《老子》及《黃庭內景經》,有文集十卷”,其實尚注有《黃庭外景經》。

《黃庭內景經》相傳為魏華存得景林真人傳授,《真誥 闡幽微》記“山世遠受孟先生法,暮臥,先讀《黃庭內景經》一過乃瞑”。故《黃庭內景經》繫上清傳本。其書稱太上大道君所作,首章雲:“上清紫霞虛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閒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變萬神,是為黃庭曰內篇。”按照上清派的觀點,太上大道君為太上老君之師。在道教後來的信仰體系中,元始天尊居第一,太上大道君第二,太上老君第三,此即三清尊神。《黃庭內景經》所奉神靈是其成書時代的明顯標誌。

《黃庭內景經》一名《太上琴心文》,一名《大帝金書》,一名《東華玉篇》,一卷,共分三十六章,每章取首二字為題。全書也採取七言韻語的形式,但內容比《外景經》完備,並多發揮。其中有某些文句與《外景經》相同,但更加強調存思身神,因而更能代表上清派的修煉方式。書中將人體分成上、中、下三部,三部各有八景,合為二十四真神。又明確提出三丹田理論,並羅列面部五官和五臟六腑神的名字。認為“泥丸百節皆有神”,“六腑五臟神體精,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其修煉法即入室東向誦經,存思身神,默唸諸神名諱。據稱《至道章第七》和《心神章第八》乃一經之樞要。《黃庭內景經》注本也很多,同樣以託名務成子、唐梁丘子(白履忠)的注本為最早。

《黃庭內景經》與《黃庭外景經》本有別,但後世往往將二書統稱《黃庭經》。此二經自唐代以來,被視為道教修煉著作的代表,通行於道門內外。白居易《獨行》詩:“闇誦《黃庭經》在口,閒攜青竹杖隨身。”呂洞賓《絕句》雲:“肘傳丹篆千年術,口誦《黃庭》兩卷經。”蘇東坡書《黃庭經》贈羅浮山道士鄒葆光,著名畫家李公麟在卷首作經相。陸游《道室雜詠》雲:“白頭始悟頤生妙,盡在《黃庭》兩卷中。”

該經歷代註解很多,還繁衍為一門黃庭學,出現了一批也題作“黃庭”的道書。《通志 藝文略》專闢“黃庭”一類,所著錄共三十部五十七卷。大約宋代之後,兩書都被奉為內丹經典。以至於明代《西遊記》第一回寫美猴王飄洋過海來到西牛賀洲,尋仙訪道,忽聞得林深之處,有人唱歌,最後兩句是:“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可見,誦習《黃庭經》已成為學道修仙的象徵。

編者長期從事古代道家文獻研究整理工作,蒐集了大量《黃庭經》的有關文獻,今彙編為《黃庭經文獻輯刊》影印出版。全編收錄《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注本、白文字、抄本二十餘家,版本共計六十多種,並附錄《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等六種“黃庭類”道經目前所見的二十個版本。如此大規模地彙集影印《黃庭經》文獻在歷史上尚屬首次。本編可為學者研究、整理《黃庭經》提供版本依據,為學術界研究道教醫學、道教養生學以及道教哲學、道教文學藝術提供豐富的“黃庭學”文獻,讀者也可透過本編對歷代《黃庭經》注家的學術觀點演變軌跡獲得更為直觀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