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言念君子 溫其如玉

雜談:言念君子   溫其如玉

雜談:言念君子   溫其如玉

言念君子 溫其如玉

中華文化的圖譜中,有關“君子”之論的篇章可謂久遠了,《詩經》就有言:“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等到了孔子,對君子的解讀就更多了。

記得讀過餘秋雨先生的書《君子之道》,書中旁徵博引,對何為中華文化所謂之“君子”進行了深刻細緻的解析,先生在書中的精道見解,深得君子文化心態之味。

對中國人來講,何為君子,正如觀眾對哈姆雷特的認知一樣,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也駐著自己的君子。也就是說“君子”這一形象,不可能千人一面。

孔子就曾在不同的場合發表觀點,認為“君子有三恕、君子有三患、君子有三憂、君子有三思”等等,可見孔子也認為,有“三恕、三患、三憂、三思”的,都可稱之為“君子”,“君子”在孔子心中同樣沒有固定形象。

那麼到底應該怎樣感知“君子”呢,我想還是用《詩經》的話最好理解,“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這句話出自《詩經 小戎》的話,意思是:思念夫君人品好,性情溫和玉一樣。透過現代語言的轉換,我們不難看出,君子應該是“性情溫和如玉一樣”,這樣就把君子的形象具體化了。

大家知道,在中華文化的圈子裡,玉,自古以來一直被視為神聖純潔之物,因其具備純潔溫潤的品性,常備用來供奉或獻祭。所以說,“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八個字,不僅說出了君子應具備純潔的品行,還說出了君子應具備溫和的性情。由此,一個品行高潔、性情溫婉柔和的君子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所以說《荀子 法行》中就沿襲了《詩》對君子的描繪,有言:“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縝慄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橈,勇也;瑕適並見,情也。”

就是說,可以用玉來比作君子德行,玉的溫柔潤和好比君子之仁義;玉的縝密理湊好比君子之有智;玉的堅硬不屈好比君子之道義;玉的純潔無痕好比君子之品行;玉的折而不撓好比君子之勇氣;玉有時還有一些小的瑕疵缺點好比君子的性情。

《荀子 法行》的這樣一番比喻,對“言念君子 溫其如玉”的解說就更加具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