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去世的“享年”和“終年”,到底有何區別?用錯了會貽笑大方

文·段宏剛

漢字有

6000

多年的演變史,作為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善的“意音文字”之一,具有形、聲、義三者合一的特性,它不僅僅只是一個記錄符號,而是中華民族在文化風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社會經濟等諸多方面的濃縮,從漢字裡完全能窺探到中華民族的歷史。

漢字以資訊量大、詞彙量豐富、造型優美、辨識度高、具有關聯性而著稱於世。

用漢字表達同一種意思,根據不同的場景和語境,可以找出許多詞彙,人們根據詞彙在用法上的細微差別,完全能讀懂深層含義的精妙之處,這是世界上大多數文字無法比擬的。

表達去世的“享年”和“終年”,到底有何區別?用錯了會貽笑大方

就拿表達去世之人的壽數所用的詞彙來說,常用的

有享年、終年、

壽年、卒年、

存年、得年、亡年

歿年

這些詞彙都屬於敬辭,現代人對其用法已經沒有過多講究,但

在禮教

文化非常

嚴格的封建社會

裡,這些詞彙必須

根據死者的身份

地位

來使用

否則,會讓人貽笑大方。

要區分這些詞彙的精妙之處,必須從封建社會的道德體系說起。

封建社會受

“儒家學說”

的影響很大,儒家學說裡有一套十分嚴格的道德體系和倫理觀念,其核心觀點是

“仁、義、禮、智、信”

,俗稱

“五常”。

中華民族歷來被稱作

“禮儀之邦”,是因為中華民族把“禮”看作是修身養性的根本,它可以讓人們自覺地走向文明。在儒家學說誕生之前,中華民族依靠“禮樂文化”作為治國理念,以及教育民眾的規章制度,可以說,禮樂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

表達去世的“享年”和“終年”,到底有何區別?用錯了會貽笑大方

禮樂文化由周公所創,然而,到春秋時期,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出現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局面,禮樂文化很難再約束人們的言行,史稱

“禮崩樂壞”。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孔子吸收

“禮樂文化”的許多觀點,建立了儒家學說,

到漢武帝時期,

大儒

董仲舒

提出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治國理念,

被漢武帝採納,從此後,

儒家

學說

成為

公認

的正統思想

對人們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孔子說:

不學禮,無以立。

儒家學說對人們做任何事,比如,社交、待客、婚喪嫁娶,等等,都規定了不同的禮儀制度,向整個民族制定了言行準則。

儒家把人們生活中的禮儀總結為五種模式,俗稱

“五禮”,即

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表達去世的“享年”和“終年”,到底有何區別?用錯了會貽笑大方

吉禮被稱作五禮之首,指人們在各種祭祀活動中所遵循的禮儀制度。

凶禮跟喪葬、災難有關,是為了哀悼不幸之事而制定的禮儀制度。

軍禮跟軍事方面有關,閱兵、軍演、征伐等活動遵循的禮儀都在此列。

賓禮是指外交和待客方面的禮儀。

嘉禮跟喜慶有關,婚嫁、宴請、朝拜、慶典等活動裡遵循的禮儀都在此列。

“五禮”中的大部分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時至今日,絕大部分也在民間完整地保留下來,構成了中華民族基本的禮儀結構。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世上每個人都要經歷。人在去世後,親人們都會穿白戴孝,為其舉辦喪禮,好讓他體體面面地告別人世。

表達去世的“享年”和“終年”,到底有何區別?用錯了會貽笑大方

“喪禮”屬於“凶禮”的一個分支,不僅是一種禮儀制度,在“百善孝為先”的觀念下,並且是對“孝道精神”的傳承和發揚,舉辦喪禮時,有一套十分嚴格的規章制度。

尤其在封建社會,舉辦喪禮時,大到服喪的規格、儀式和穿戴,小到書寫訃告、悼文所用的措辭,絕不能馬虎,否則,會被認為是對死者的不敬。

一套完整的的喪禮,

主要

包括棺殮、發訃、設靈、開弔、奠祭、入葬

等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流程

“發訃”

特指以書面形式向親朋好友進行報喪

行文有繁瑣的規定,在古代尤甚,用什麼紙張,由誰書寫,用什麼措辭都有講究。

在封建社會,

會把不同的人劃分為不同的等級,不同的人在去世後所用的敬辭完全不一樣。

表達去世的“享年”和“終年”,到底有何區別?用錯了會貽笑大方

《禮記

·曲理下》

裡說道

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不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發訃告通常有口頭形式和書面形式兩種。

口頭形式的訃告,在普通老百姓之間流行,尤其在農村地區,這種形式代代相傳。

陳忠實的

名著

《白鹿原》

有一段對口頭報喪的描寫。

族長白嘉軒的父親白秉德去世時,

口頭

釋出了訃告

,派出四

族人,

東南西北四路分頭去給

親朋好友

報喪。

具有身份地位的官宦之家和書香門第,如果有人去世時,通常

會以

書面

訃告

通知親朋好友

並且由擅長書法的人來手寫

書面訃告的字數大多在

100

字以內,體現出簡明、嚴謹、莊重的特點,

所用紙張

通常是

白色

和黃色

。長輩

的訃告

用白色的紙,

晚輩的訃告

則用黃

絕不能用錯,有些訃告

紙張四周有表示哀悼

的黑色邊框

在形式感上顯得更加莊重

表達去世的“享年”和“終年”,到底有何區別?用錯了會貽笑大方

訃告裡必須寫清楚逝者的姓名、身份,逝世原因、日期和地點,以及壽數。

在交代壽數時,通常要用到

享年、終年、

壽年、卒年、

存年、得年、亡年

歿年

詞彙。

享年是一種尊稱,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屬於褒義詞。德高望重的、對社會貢獻巨大的人物,在去世時通常用享年。

2016

4

29

日,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去世時,陝西省作家協會發了這樣的訃告:優秀黨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我國當代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因病搶救無效,於

2016

4

29

7

45

分逝世,享年

74

歲。

陳忠實是當代影響力很大的老一輩作家,他的代表作《白鹿原》被稱作

“史詩級作品”,代表了當代小說的高峰,在讀者中間影響極大,為了表達對他離世的尊重與緬懷,肯定要在訃告裡用到“享年”。

表達去世的“享年”和“終年”,到底有何區別?用錯了會貽笑大方

“歿年”用在非正常死亡之人的訃告裡。

“終年”也是訃告裡常用的詞彙,意思為人在去世時生命終結的年齡。用在訃告裡,是一種很客觀的說法,屬於中性詞,只陳述生命的狀態,不摻雜任何感情色彩,使用寬泛,適用於各個年齡的逝者。如果在寫訃告時,對其它敬辭的用法把握不準,完全可以用“終年”,而不會出錯。

“終年”的用法相近的有“卒年”和“亡年”,大體上都是指代生命終結的年齡,不帶什麼感情色彩,只陳述這個事實。

壽年、得年、存年的用法相似,都是文雅的措辭,都代表去世之人獲得的陽壽的年限。

表達去世的“享年”和“終年”,到底有何區別?用錯了會貽笑大方

不過,

“壽年”常用在去世時年歲長的人身上,給去世的老壽星發訃告時,人們都喜歡用這個詞彙,通常以晚輩的口吻發出。一般情況下,

70

歲以上的人去世後,才能用壽年。

去世時年紀較輕的人通常用

“得年”,

45

歲以下去世的人,用這個詞彙較為妥當。

“存年”跟“得年”的含義基本相近,年長的逝者絕不能用。

孟子

在《孟子

·離婁下》裡曾說

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可見,從古至今,

“死者為大”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對喪禮十分重視,會對死亡

賦予

莊重的

儀式感和

文化寓意

用以維護公序良俗和世道人心,傳承和發揚數千年的禮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