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的這個問題,你能解釋的話就開悟了

東開背經5:雙徵能見能愛,徵詰心目所在,執心在身內

要背誦的這段經文如下: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 。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 ,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注音:譬pì如國王,心目為咎jiù,青蓮華huā眼。

打算放慢點速度,結果還是背得不順利,可這才是第五段啊,路漫漫其修遠兮!

可能是因緣不具足吧,就不能感同身受地進入經文,切身體會當時的情景。我也試著問問自己:“唯心與目,今何所在?”可是我也沒有看到如來的三十二相啊!這裡的“目”對應現在的眼睛,“心”又對應什麼呢?

我知道眼球受光成像,轉換為訊號,傳給大腦,然後就不知道透過什麼樣的轉化產生的覺知了。我大致會接受這樣的觀點,認為人的大腦沒有完全開發,承認有特殊功能的存在,可是具體就不瞭解了。平時去聊這樣的問題,大家也沒有興趣繼續深入思考下去。許多科學理論都有假設前提,或者設立有限的範圍,超過前提或者範圍便不予討論,那麼絕對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呢?佛法裡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呢?不著急,或許過一段時間就不再思考這個問題了,又或許慢慢地學習佛法,就可以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

我怎麼理解這段經文裡的“心”呢?我暫且把“心”當作一種大腦神經智慧背後的某種存在形式吧,或許也不存在,不知道怎麼用文字語言表達,總之是一種有別於肉團心的概念,以後的經文裡會經常地碰到。從現在開始,讓自己從零開始,背經時碰到的這個就是心。就好像一個小孩第一次睜眼看到這個世界,恍然大悟,從此,他眼中的那個便是“世界”了。

這麼一想,就容易進入經文了,把自己代入對話中,去思考為什麼阿難見三十二相後,透過什麼產生了“愛樂”呢?“心目”又是怎麼產生“愛樂”的呢?這有點類似於,我們每一天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有時順利,有時又不順,這都是為什麼呢?讓我給個答案的話,大概我也會想,人體這種生物內部應該會有某種機制產生了這樣的結果,嗯,“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佛經中的這個問題,你能解釋的話就開悟了

哈哈哈,如果真的這麼想就落入我文字語言的圈套中了,這部經要闡述的便是“七處破妄”,這七種妄念執著是:“初,執心在身內;二,執心在身外;三,執心潛眼根;四,執心分明暗;五,執心則隨有;六,執心在中間;七,執心乃無著。”後面的經文就會以對話的形式來解釋這些事,“執心在身內”是一種妄見。人啊,一不小心就容易落入圈套中,最慘的是從來沒有出來過。

我也是不明白的,慢慢學習理解吧。佛經中總是習慣用譬喻來解釋某種道理,很適合去悟去思考。“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這裡便用國王為賊所侵來比喻“心目”和“塵勞”,是有一種急迫感的,有一種在五濁惡世中渴望求生淨土的出離心。返照到自己身上,這種心就顯得不明顯了,知道佛法好呢,又一知半解的。甚至去享受“塵勞“,要多麼多麼充實地過完一生,追求許多東西,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就這樣過去了。然後呢?就不想然後了,到時候再說。

所以人們常說,就是苦遭得不夠多,還放不下,總是執著,自取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