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水淹水淹七軍,樊城對襄陽意味著什麼?

轉自地圖帝

在湖北省十幾個地級行政區中,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襄陽市的知名度是其中非常高的。別的不說,只要你看過《射鵰英雄傳》就不會不知道襄陽,《射鵰英雄傳》的普及程度不用多介紹了吧。在2010年12月之前,襄陽市還稱為襄樊市。之所以將襄樊改回襄陽,是考慮“襄陽”的歷史文化底蘊要強於“襄陽”加“樊城”的地名組合。

關羽水淹水淹七軍,樊城對襄陽意味著什麼?

有人問:襄陽取代了襄陽加樊城的組合,襄陽還在,那麼樊城去了哪裡?實際上樊城一直都在,現在是襄陽市下面的市轄區,就在襄陽市主城區的北面,漢江以北。襄陽市有三個市轄區,除了樊城區外,漢江以南是襄城區,樊城區以東是襄州區。都說襄陽的歷史知名度高,樊城的知名度並不弱於襄陽,所以有人說當年將襄陽定名為襄樊,是有歷史根據的。

說到樊城,大家可能印象最深的可能是《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本回的篇名就是《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化名單福的謀士徐庶幫助劉備襲取了曹魏(此時曹魏雖末正式建國但實際存在)大將曹仁駐守的樊城,讓寄人籬下的劉備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歷史上的劉備確實屯守過樊城,荊州之主劉琮要降曹操,不敢讓劉備知道。等劉備得到真相後,曹操大軍已至宛城(河南南陽),氣得把刀架在劉琮使者宋忠頭上說:“砍了你的頭也未能消吾之恨!”也就是說精彩至極的赤壁大戰之劉備篇,實際上是從樊城開始的,比如攜民渡江,遣諸葛亮“求救於孫將軍”,南取四郡,“借”江陵。

關羽水淹水淹七軍,樊城對襄陽意味著什麼?

劉備勢力最盛時,東據荊州(西部),西據西川,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完成一大半。然後就是著名的關羽北伐,發生於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舉荊州之兵殺向曹仁駐守的樊城,大名鼎鼎的水淹七軍就發生在這裡。此戰中,曹魏大將於禁投降關羽,龐德寧死不降為關羽所殺。幾十年後蜀漢滅亡時,龐德之子龐會公報私仇,殺了關羽全家。

有人說諸葛亮《隆中對》最大的敗筆是忽略了荊州對於東吳的門戶意義。關羽據荊州(西部)攻樊城,如果得手,則蜀軍滅曹魏多了一絲可能,那麼東吳怎麼辦?等著蜀漢來收拾?所以東吳背信棄義偷襲荊州殺關羽,也是東吳沒有選擇的選擇。

關羽水淹水淹七軍,樊城對襄陽意味著什麼?

東吳雖然得到了荊州,鞏固了長江中游的戰略安全,但襄陽(樊城)在曹魏之手,對東吳的荊州構成了很大的威脅。當東吳北伐時,樊城一直是吳軍的重點攻擊目標之一。吳赤烏四年(241年),吳軍朱然率兵圍攻樊城,就是為了解除荊州之患,頭上頂個炸雷確實不舒服。魏人當然知道樊城的重要性,不惜代價也要守住樊城。樊城在當時是個小城,有人反對救樊,魏荊州刺史胡質就說樊城“城池卑小而兵少,不救必為吳人所得。”曹魏太傅司馬懿也知道樊城的得失事關重大,他親自督各部路馬緊急來救樊城,大獲全勝。

關羽水淹水淹七軍,樊城對襄陽意味著什麼?

到了統治江東的東晉與統治中原的後趙、統治巴蜀的成漢再成三足鼎立局面時,樊城當年對東吳有多重要,就對東晉有多重要。所不同的是,面對後趙兵佔據樊城,東晉柱石級大將陶侃還是把樊城收了回來,而東吳則只能望“樊”興嘆。對東晉來說,守住樊城則襄陽安、荊州安、江東安。等到東晉滅掉成漢統一南方後,樊城依然是東晉的門戶重鎮,往東可守江東,可西可守巴蜀,往南可守贛粵桂等地。

關羽水淹水淹七軍,樊城對襄陽意味著什麼?

無論是後來的南朝還是南宋,都把樊城當成門戶重鎮,誰都不敢在樊城玩火。南宋與金朝對峙時,金軍就沒少打樊城的主意。樊城位於襄陽的漢江之北,當元軍準備攻克襄陽,最關鍵的一步棋就是能否拿下樊城。

宋度宗鹹淳九年(1273年),元軍圍住樊城,但久攻不下。具體原因是守襄陽的南宋大將呂文煥在漢江上建木頭浮橋,襄陽的物資可以源源不斷運到樊城,樊城也就有對抗元軍的底氣。元將張弘範的辦法出兵漢江截住襄陽與樊城之間的運輸通道,然後以重兵攻之,樊城遂為元軍所有。張弘範看得明白:宋失樊城則襄陽不保,襄陽不保則臨安(杭州)門戶洞開。

關羽水淹水淹七軍,樊城對襄陽意味著什麼?

人們都說襄陽是軍事重鎮,這自然是沒錯的,但樊城實際上是襄陽的門戶。襄陽如果失去樊城,打個比方,就等於南京失去揚州,莫斯科失去聖彼得堡,由此可見樊城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