燙畫葫蘆年收入10萬魚皮做項鍊耳墜很受寵

燙畫葫蘆年收入10萬魚皮做項鍊耳墜很受寵

燙畫葫蘆年收入10萬魚皮做項鍊耳墜很受寵

燙畫葫蘆年收入10萬魚皮做項鍊耳墜很受寵

燙畫葫蘆年收入10萬魚皮做項鍊耳墜很受寵

在23日舉行的2018哈爾濱國際音樂產業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來自龍江的多位“非遺”手藝人亮相展會,剪紙、燙畫葫蘆、手工布藝、黑陶、魚皮畫等眾多特色藝術品深受市民們的喜愛,非遺產品漸漸變身熱銷商品,走入了更多人家。

小小燙金葫蘆一年帶來10萬元收入

在當天的展會上,哈市“非遺”專案燙畫葫蘆最受大家喜歡,68歲的傳承人王樹森一直沒停過手,電筆起落間,幾分鐘的功夫,葫蘆上就多出了一幅幅精緻的畫作,或是一句句祝福的話語。

“最開心的就是現在很多非遺產品都走向了市場,走進了大家的生活中,比如我做的燙畫葫蘆,還有我旁邊展位做的泥塑、黑陶等等非遺手工藝品,都是非常受歡迎的。”王樹森告訴記者,每年他都會參加各個城市的十多個展會,小小的葫蘆能夠給他和老伴帶來10萬元左右的收入,每次去南方的展會上,都有不少回頭客來找他,還有許多人是慕名而去的,在展會上到處打聽,那個東北來的燙畫葫蘆老師在哪個展位上。

記者在現場看到,30元一個的巴掌大的葫蘆最受市民的喜愛,因為是脫稿作畫,不到二十分鐘,王樹森就能完成一件作品,看著大家興高采烈地把葫蘆帶回家,他也頗有成就感。他表示,作為“非遺”專案,不但傳承下去十分重要,讓更多人知道和喜歡也很重要。

新技術為“非遺”注入活力

從簡單的單幅魚皮畫作品,到用魚皮做成魚皮畫擺臺、手機殼、腰帶、項鍊、帽子等工藝品,國家級非遺專案赫哲族魚皮畫傳承人張琳做了許多的努力。“這幾年,我和團隊革新了魚皮畫工藝,讓魚皮肌理感更好,有更好的視覺效果,在市場上才更有競爭力,我們也進行了很多創作,讓它更具生命力。”張琳說,最受歡迎的就是飾品類物件,佩戴的項鍊、耳墜等都很熱銷。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馬文俠也創新了麥秸技術,“我們改造了麥秸畫工序,藉助電腦、印表機,推出三維立體效果麥秸畫,這種半浮雕手法讓麥秸畫質感更強。”馬文俠說,她們還創新了麥秸燙色的獨特技藝,根據麥秸燙色後有金屬質感的特點,設計製作許多器物題材工藝畫,市場反響非常好。她的團隊還將目光瞄向旅遊禮品,創作了一些有東北特色的非遺衍生產品,吸引很多企業來大單採購。

“非遺”手藝

逐漸形成產業鏈條

“非遺專案的傳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技藝流傳到今天很不容易,讓他們進入市場,形成產業鏈,最終進入更多百姓家,才是更有價值也更有意義的。”張琳說,如今,魚皮製品已經成了很多展會上的熱銷商品以及親朋好友間饋贈的佳品,許多“非遺”手藝人都像她一樣,把傳統的老手藝推向了市場,有些甚至已經成為產業鏈條或有了自己的培訓基地。

這些年,王樹森先後栽培了幾十位學生,每當有學生技術純熟後,他都會鼓勵大家走出去,把燙畫葫蘆這門“非遺”手藝傳播得更遠。

“非遺”傳承人劉雅梅建了一個專門培養滿族刺繡手藝人的“繡莊”,十多年間,她已經手把手教出了滿族刺繡人員2000多人,越來越多的熱銷“非遺”產品正在擁有著屬於自己的產業鏈條。□記者吳雨桐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