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師說禪(14):持戒清靜 息諸緣務

迅師說禪(14):持戒清靜 息諸緣務

迅師說禪(14):持戒清靜 息諸緣務

隋舍利塔

智者大師為他俗家兄長寫一本《小止觀》,裡面教我們修止觀之前,要行二十五種前方便,這就是準備功夫,其他宗雖然沒有強調,但是值得參考的。我簡單說一下,二十五前方便是什麼呢?是要具五緣(具備五種修止觀的環境)、訶五欲(訶斥五種慾望)、棄五蓋(丟掉五種的遮蓋)、調五事(五件事情要調配的)、行五法(有五種修習的法門),一共有二十五種,就是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行,叫二十五前方便。

什麼叫做具五緣呢?五種因緣,一持戒清淨、二衣食具足、三閒居靜處、四息諸緣務、五得善知識。在修習止觀之前,必須先具足五緣。一種是持戒清淨,這就不容易做到。例如在家居士持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沙彌尼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有沒有都清淨受持?有戒才能生定,有定才能發慧。持戒不清淨,如何能生定呢?隨著時代改變,小小戒不小心就犯了,那就學普賢菩薩,時時刻刻懺悔。但是,無論如何,大戒絕對不能犯。有佛友常說:“我業障深重。”“怎樣讓我的心清淨。”就是懺悔嘛!

懺悔不單是形諸於儀式,嘴巴念念,有口沒心,這樣沒用。發露懺悔是從心的根本來懺,懺到痛哭流涕最好,這樣真正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心罪具亡兩具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懺悔是大事,非三言兩語可交得,以後有機會再談。

持戒清靜是五種緣中的一種,衣食無缺也是一種緣,如果我們還要為生活奔波,還要愁一家穿衣吃飯、愁小孩的教育,心裡事多且雜,如何能靜得下來?就算是衣食無缺,還有有閒,不能打坐不到一會兒,就有電話催你去辦其他事。現代人忙哪,心是懸著的,人手一手機。有些人不懂規矩,連講堂裡都帶著。電話一響,吵著講師,也吵著別人,打斷演講,這樣很沒禮貌。

息諸緣務就是事越少越好,不要一顆心老往外面跑,貪著新鮮事,想著吃喝玩樂。借一句古語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難矣哉!”

最後第五緣就是得與善知識為友,這也是不簡單的。遇善知識也要看你與他是否有緣。再者你是否能慧眼識英雄,認出他確是有益於你的法身慧命,然後他是否也願意與你為友呢。

訶五欲呢?五欲就是色聲香味觸,眼睛喜歡看好的,尤其喜歡看漂亮的異性;耳朵喜歡聽好的聲音,情哪愛哪的!鼻子喜歡聞好香,舌頭喜歡吃好味道。嘿,不要說吃好味道了,有得吃已經不錯啦,想想全世界多少人還吃不飽呢。身體喜歡摸觸細軟的,手提包要名牌,三溫暖、按摩,這不都是觸嗎。這些都是我們的慾望、我們的貪念。訶斥就是責備,對於我們的慾念要反躬自省。

棄五蓋是五欲變成五識之後,趕快覺察放下。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這裡只提及前五種塵境。我們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還是屬於物質,六根對著六塵(六種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就產生六識,稱為見聞嗅嘗覺知。

眼對色就產生眼識,叫做見,耳聞聲互相作用後,就產生聞識;鼻子嗅香產生嗅識,舌根嘗味叫覺,意根與法塵作用產生知。棄五蓋是棄五識,比訶五欲更深一層。五欲是指色聲香味觸—訶五欲,五蓋是眼耳鼻舌身這五妄識。

棄五蓋後還要調五事,有五件事情要調整,貪、瞋、睡眠、掉悔、疑(疑惑),這些都對修禪的障礙的,這就叫調五事。修禪就是修清淨、修心能如如不動。貪心嗔心當然會擾亂心,瞌睡來了也無法修禪,還有疑心病重,心神不定,當然心煩意亂了。最後一個是行五法,這五法就把身體調到不飽不餓,就調身、調心、調呼吸等。二十五種是修禪的前方便,具備五種緣、訶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是關於身體、心理、呼吸等等。你們看看,行禪需要多少條件,要把我們的緣分具足,要讓眼耳鼻舌身意不要行惡,儘量的契心善法。

關於天台止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去找《小止觀》,《六妙門》, 這是兩本非常薄的書,教你怎樣修止觀,止就是定,觀就是慧,就是如何從禪定產生智慧。佛教常講三無漏學,就是戒定慧,而定慧就是止跟觀,萬緣放下就是定,啟發心中的智慧。沒有戒的話,要生定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你的心是浮的,要等煩惱都沉澱了,才能定下來,有定才能產生智慧。(圖、文:隆迅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