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有所堅守,超然世外,不欲同流而已

不遐遺怎麼讀

《道德經》第二十章,“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是說

眾人都表現得精明老練、遊刃有餘,而我卻是一副不諳世事、笨拙木訥的樣子

。這裡的“有餘”和“若遺”,既可解為為人處世方面的老練和笨拙,也可解為財貨用度方面的揮霍和儉省,從下文可見,解為前者更為貼切。

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有所堅守,超然世外,不欲同流而已

眾皆有餘 於斯為最

【原文】

本句,楚簡本缺失,帛書本作“眾人皆有餘”,河上公本、王弼本作“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傅奕本作“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各本義同,而帛書本缺後半句。本文從“

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

。”

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有所堅守,超然世外,不欲同流而已

指鹿為馬 奸偽大行

【釋義】

眾人

”:眾人,大家,這裡是指王侯將相卿大夫士等為政的貴族。

”:(為人處世)精明老練,遊刃有餘。《說文》:“饒也。”《左傳˙文元年》:“歸餘於終。”《論語》:“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呂氏˙春秋辯士》:“亦無使有餘。注:猶多也。”《詩經˙秦風˙權輿》:“今也每食無餘。”

有餘

”:本指糧食和財物能夠滿足需要且有所富餘,這裡指貴族們於人情世故方面精明老練,遊刃有餘,以便獲得名利等利益,誠信不足,巧偽有餘。

“遺”

:遺失,缺失,這裡指不諳世事,笨拙木訥。形聲字,從辵,貴聲,本義是遺失。《說文》:“遺,亡也。”《正韻》:“失也。”《易˙泰》:“不遐遺。注:用心弘大,無所遺棄也。”《詩經˙小雅》:“棄予如遺。注:言忘去,不復存省也。”《周禮》:“三曰遺忘。”《左傳˙成公十六年》:“君惟不遺德刑。注:失也。”《列子˙說符》:“得人遺契者。注:棄也。”

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有所堅守,超然世外,不欲同流而已

長袖善舞 真有餘也

【簡評】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為先秦知識分子所推崇的三皇五帝聖人之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韓非子˙五蠹》:“

上古競

於道德

,中古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人和人之間的交往,誠信已然不足,詐偽之術橫行,導致社會道德淪喪。國與國之間,縱橫之術橫行,為了本國的利益,征戰不已,已經不擇手段。這便是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的社會現實。

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有所堅守,超然世外,不欲同流而已

身佩六國相應 蘇秦真有餘者

老子任守藏室之史的周王室,也未能倖免。老子每天目睹

諸侯卿大夫士們為了邦國、集團或個人的利益,四處遊說,個個精明強幹,遊刃有餘

,而

此時的自己,內心有所堅守,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不屑於這些大人們同流合汙,因此表現得不諳世事、笨拙木訥,好像有所不足,“我獨若遺”

。正如第四十五章所說,

“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並不是真正的不諳世事、笨拙木訥,而只不過是內心有所堅守,不屑為之而已

正所謂“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當今物慾衝擊之下,有人隨波逐流,亦有人有所堅守,守正不移,方為正道

人間正道是滄桑,滄桑過後路更長

心存敬畏,方得長遠

。諸君勉之!

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有所堅守,超然世外,不欲同流而已

張儀逞乎辯 秦國以連橫

【本號文章均為原創。圖片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