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這位講解員同志,請不要信口開河

碑林這位講解員同志,請不要信口開河

前兩天,我們和表妹家以及好朋友家,一共是三家九口,一起去參觀西安碑林。

碑林是個文化遺產高度集中的地方,多寶塔碑隔壁是玄秘塔碑;聖教序碑後排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碑……打個不很恰當的比方,就好像一個名人村,各位大腕全在這兒住著,拜訪完了顏真卿,立馬就見到柳公權;唐三藏在跟你打招呼;唐明皇在衝你微笑;還有王羲之、宋徽宗……在這些名家鉅作跟前,康熙御筆都只能委屈一下呆在室外。

大家都很激動,覺得必須不虛此行,一定要好好了解這些文物的故事,於是決定請一位講解員。

這位講解員的講解雖然熟練而精彩,可是卻令我一次次地感到困惑。下面就把我的困惑點提出來探討一下,為了方便,就稱呼其為“A老師”吧。

1

西安碑林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第一號?

A老師說,西安碑林是中華文化的原點,無比重要,因此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的第1號。但仔細看一下碑林的碑記就會知道,它其實是總第125號,只是在“石刻及其它分類”中是第1號。

當然,不管幾號,都不妨礙西安碑林在文化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碑林這位講解員同志,請不要信口開河

2

“碑”字頭上寫一撇的人都是不配參加科舉的窮人?

林則徐題“碑林”的“碑”字,頭上缺一撇;碑林中的許多“碑”字,頭上都缺一撇。A老師說,這是當年周武王滅商後,分封諸侯,姜子牙被封到齊地,有大塊良田,就立了塊石頭來劃分田界,這石頭就被叫作“碑”,因為和田地有關,所以上面是個“田”字。後世的科舉考試,凡是家中無田的人都不許參加,而考官怎麼來區分考生家裡有田無田呢,就看他怎麼寫“碑”字,凡是缺撇的人都有田,寫一撇的都無田。

碑林這位講解員同志,請不要信口開河

我想,就算有這規定吧,可是窮人只是缺錢,又不是缺心眼——他們不寫撇就行了啊。姜子牙是以天下為志的人,怎麼可能猥猥瑣瑣地去關心田裡立不立石碑啊?

後來,我查了一下為什麼“碑”有缺撇的寫法。碑是個形聲字,形旁為“石”,表示它多是石質;聲旁為“卑”,表示讀音。“卑”在最早的時候,上面是“甲”,代表人的頭(頭不是腦殼嘛,所有堅硬的殼都叫“甲”);下面是一隻左手,古代左邊的地位低,所以“卑”就是指地位低的人。這個“甲”的字形,篆體是出頭的,楷體是不出頭的,古代字型沒有統一,寫“碑”字的時候,有的人寫一撇,有的人缺一撇。

碑,一開始也不是用作封地間的界碑。西周時,諸侯封地之間的界線是把土堆成高高的壟(這叫“封”),然後種上樹(這叫“建”,現在還有“建樹”這個詞)。碑最早是扁圓的日晷,後來演變成一根用來觀察日影的柱子,再後來在上面刻符號記事,慢慢成了現在這樣的碑。

3

在溥儀指導下打開了石臺孝經碑?

石臺孝經碑上刻的自然是《孝經》,它由唐玄宗李隆基作序、作注、書寫,由唐肅宗李亨題寫碑額(就是碑的名字),它的樣子也富麗華貴,氣派非凡,碑頂有石刻的三層祥雲,祥雲之上還塑有一座仙山。A老師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代皇帝溥儀告訴文物部門,這座仙山,乃是一個機關,把它轉動一下,碑就會開啟,裡面還藏著寶物。於是,文物部門就按照溥儀的指導,打開了神秘的石碑,拿出了裡面的寶物。大家追問是什麼寶物,A老師說,寶物已經被陝西曆史博物館取走啦,看不到了。

碑林這位講解員同志,請不要信口開河

我陷入了迷惑:這個碑,是唐玄宗立的,如果碑上有機關,自然也是唐玄宗所造。唐玄宗到溥儀,相隔一千多年、五個歷史時期、好幾家不同姓的皇帝,溥儀怎麼會知道這個碑中的秘密呢?難道是皇帝傳皇帝?這也說不通啊,比如明思宗朱由檢壓根沒見過清世祖福臨,就算見到,他也不可能跟對方說:“死對頭你好!西安那個孝經碑有機關,你可別去動它,但是要把這秘密傳給你兒子,別問為什麼,這是皇帝之間的傳話遊戲。我去煤山上吊了,拜拜。”

後來百度了一下,確實,石臺孝經碑中藏有兩件文物,一是一幅刻印年畫,內容是東方朔偷桃獻壽;一是一張釋懷遠集王羲之聖教序碑的拓片。但是,這兩件文物由誰、何時、為什麼藏在碑中,都並不知道。

4

沒有開成石經,現在我們就不知道各種花鳥蟲魚的名字,也無法命名一種災害性天氣為“霧霾”?

開成石經,是唐文宗李昂下令刊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經典,這相當於國家頒佈了標準版本的教科書,然後把它上傳到官網,供大家下載學習。石經是當時規範、普及文化的重要媒體。

A老師帶領大家來到開成石經碑前(這些碑一排一排滿滿陳列了整個第一展室,65萬字,真是巨大的工程啊),說,這個石經非常重要,為什麼呢,因為它是石頭的,石頭不會爛,而竹木會爛,所以,以前的竹木簡都爛得差不多了,唐文宗趕緊把這些經典全刻在石頭上。要不然,我們連蜻蜓叫蜻蜓、蜥蜴叫蜥蜴都不知道。A老師邊說邊指給大家看“蜻蜓”“蜥蜴”的字樣。接著,還找到了“霧”“霾”二字,說,如果沒有開成石經,科學家都無法把霧霾叫做霧霾。

碑林這位講解員同志,請不要信口開河

但是,其實,唐代早已不用竹木簡記事,晉朝以後,我國就開始廣泛地用紙來作為記載媒體;唐中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各種書的流傳比以前容易了許多,比如《新唐書·藝文志》記載的經類(可以理解成經典書籍)就有四百多家。開成石經的真正作用是規範了經典版本、推動了善本的普及和流傳。它確實非常了不起,是古代的國家重點文化工程,但即便沒有它,經典也不是一定失傳。它的功績不需要矯飾與拔高。

順便說一下,A老師沒告訴大家,帶我們看的正好是《爾雅》,它是中國古代的第一部詞典,所以收錄了一大堆動植物名稱,就像《現代漢語詞典》。無論什麼詞典,都是先有這個詞,再把它收錄進去的,所以就算詞典沒了,蜻蜓還是叫蜻蜓,蜥蜴還是叫蜥蜴。

碑林這位講解員同志,請不要信口開河

5

唐太宗是秘密基督徒?

接下來看的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塊碑上記錄的是,唐太宗時代,有個叫阿羅本的西方人來到長安,帶來了基督教的教義(其實只是一個分支)。唐太宗和他交流了一下,覺得這也不錯啊,反正是勸人積善行德,咱們大唐相容幷蓄,什麼口味的思想文化都能嘗試一下,就幫他造了座大秦寺(相當於教堂),准許他傳教,還在這個大秦寺裡畫了自己的像。武周之後的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都對景教十分友好,推動了這個教派在中國的發展。

碑林這位講解員同志,請不要信口開河

A老師說,阿羅本一到長安,就先收了唐太宗當教徒。唐太宗不好意思讓大家知道他信了洋教,怎麼辦呢?就把古羅馬起個名字叫“大秦”,把基督教也改稱為“景教”,這樣他就可以說“我信的是大秦的景教”,聽起來很本土化,不那麼刺耳。他把自己的畫像放到教堂裡去,也足以說明他是個虔誠的基督徒。

唐太宗是什麼人?他是懷柔四海的天可汗,會偷偷摸摸信洋教?這也太駭人聽聞了。我不信。後來仔細閱讀了碑文,果然不是這樣。節選有關唐太宗的段落看一下吧:

大秦國有上德曰阿羅本。(大秦國有個功德極高的修行者,叫阿羅本。)

佔青雲而載真經,望風律以馳艱險,貞觀九祀至於長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齡總仗西郊賓迎入內。(不畏艱險,帶著經卷,貞觀九年來到長安,太宗皇帝叫宰相房玄齡帶著儀仗,到西郊去把他迎入宮裡。)

翻經書殿,問道禁闈。深知正真,特令傳授。(在書院譯經,在內宮向皇帝佈道。皇帝深以為然,准許他傳教。)

貞觀十有二年秋七月。詔曰: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隨方設教,密濟群生。大秦國大德阿羅本,遠將經像來獻上京。詳其教旨,玄妙無為;觀其元宗,生成立要;詞無繁說,理有忘筌;濟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於京義寧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貞觀十二年七月,皇帝下詔——詔文先說了一堆誇讚的話,就略過了——在長安義寧坊給他造大秦寺,還有二十一個人入教成為了寺中教士。)

宗周德喪,青駕西升;巨唐道光,景風東扇。(東周的時候,禮崩樂壞,所以老子才騎著青牛往西方離開;唐朝如此興盛偉大,所以才會吸引景教來東方傳播。)

旋令有司將帝寫真轉摸寺壁。(不久之後,讓有關部門把皇帝的畫像臨摹到大秦寺的牆上。摸,同摹。)

天姿泛彩,英朗景門。聖蹟騰祥,永輝法界。(皇帝的姿容神彩飛揚,勃勃英氣朗照著景教門庭;皇帝的事蹟散發著吉祥之光,永遠輝映著宗教世界。)

這段碑文上一個字也沒說唐太宗入教,相反,我們可以看到唐太宗自始至終的態度都是居高臨下,景教在中國的傳播需要得到他的許可。

皇帝命人在寺壁上畫自己的像,並非表示自己篤信景教,而是為了讓景教信徒也能沐浴到皇帝的光輝,顯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宗教世界也是歸化之地。這個邏輯才符合我國的文化傳統。“景教”一詞,並非唐太宗發明,它一開始叫“波斯經教”“大秦教”,後來在流傳中演變成了“景教”,“景”是光明的意思。以“大秦”命名古羅馬,更是漢代以來就有,並非唐太宗為了遮羞的發明。

另外,就這塊碑說點其他的想法。我們看文章,一定要看作者是誰,不能文章裡說什麼就信什麼,作者的立場會直接影響到文章中講的事情的真實度。立這塊碑的人,名叫伊斯,是個波斯來的傳教士。所以碑文中必然有一些美化、誇大的地方。比如阿羅本入長安時,唐太宗連他的教義都沒有聽過,不知道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怎麼會派宰相房玄齡用儀仗去迎接呢?很可能是抄的玄奘法師回長安的橋段。

不管怎麼樣吧,唐太宗絕對不是秘密基督徒啦。

我不是個一根筋的人,如果是去別的風景名勝遊覽,不會在乎講解員、導遊說的是不是真的,什麼這塊石頭像豬八戒背媳婦,那塊石頭像張果老倒騎驢,沒關係,反正出去玩就是圖一樂,開心就好。

可是,西安碑林不是一般風景名勝,而是聚集著我國最重要碑刻文物的博物館,每一塊碑都凝聚著鮮活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精妙的藝術。講解員既便講不透,也不能信口開河、傳播謬誤啊。

A老師講解的時候,我心中漸漸湧起疑雲,可是並沒有當面反詰。一是礙於面子,二是自己所學也淺陋,當場只能發現問題,而無法在大腦記憶體中找到證據,回來後才一一搜索到答案。

寫這篇文章,並不是為了批評某一個講解員,本文沒有提到關於其個人的任何資訊;更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淵博,本文所引資料,在網上就能查到,沒有任何高深之處。我只是替西安碑林博物館可惜。

博物館是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近年來更成為重要的教育基地。像西安碑林這樣級別的博物館,更應該具備與之相稱的普及、教學能力,否則有多少人會入寶山而空手回,甚至把我們的歷史庸俗化、低矮化,什麼姜子牙求田問舍、唐太宗偷信基督,真是無語至極。

作者:鄒抒陽

資深出版人

版式設計:霹靂

請關注貞觀新浪微博:@貞觀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