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講解《三字經》60: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原文】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讀音練習】

詩(shī) 既(jì) 亡(wáng),春(chūn) 秋(qiū) 作(zuò),

寓(yù) 褒(bāo) 貶(biǎn),別(bié) 善(shàn) 惡(è)。

【字詞義解釋】

(1)既:已經。

(2)亡:失。

(3)春秋:書名,孔子根據魯國史書編纂而成,記載了魯國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史事。為中國較早的編年史。其文字簡短,多含褒貶,後世稱為“春秋筆法”。

(4)作:產生。

(5)寓:隱含。

(6)褒:讚揚。

(7)貶:批評。

(8)別:分辨。

精細講解《三字經》60: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譯文參考】

後來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辯。

【啟示】

我們讀春秋,除了能夠了解當時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況,更重要的是累積前人的經驗,成為自己做人處事的借鑑。

精細講解《三字經》60: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故事】

我國最古老的詩集是《詩經》。他的題材很廣泛,包括了社會風氣、生活狀況,還有貧民百姓的感情和思想。分為國風、大雅、小雅、頌四種。在《詩經》中,不僅內容生動有趣,就連所使用的語言也很活潑,這些詩作,是需要大家細心的去品味的。春秋時代,詩的精神已經喪失了,在這個時代中周朝王室已漸漸失去了約束諸侯的力量,孔子看到了這種混亂的情形,心裡很擔憂,於是便作了《春秋》這部書。《春秋》是本對現實的政治做客觀的褒貶,以及對各個諸侯國做善惡行為分辨的書籍。這本書裡有著名的“ 春秋五霸” ,這些諸侯國彼此爭名奪利,戰爭不斷,《春秋》這本書,就是針對他們來做評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