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一種刻在“石墩子”上的古文字練了50年,終成大師

他把一種刻在“石墩子”上的古文字練了50年,終成大師,被稱為第一人

這種刻在“石墩子”上的古文字也叫“石鼓文”,因為這些“石墩子”的形狀像一個大鼓而得名,高60米左右,直徑30多釐,這些石鼓最初是在唐朝時期被發現的,有10個之多,經歷了近千年的風雨滄桑,這些石鼓至今仍然儲存著。

他把一種刻在“石墩子”上的古文字練了50年,終成大師

石鼓文原石

原鼓現在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清乾隆時期,為了更好的儲存原鼓,命人仿照原石刻重新翻刻了10個,放置於大學,現在仿鼓還在北京國子監。

他把一種刻在“石墩子”上的古文字練了50年,終成大師

石鼓文原石

關於石鼓上的文字是哪一個時期的,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秦穆公時期的,郭沫若則認為是秦襄公時期的產物,現在不少專家一致認為是秦始皇時代的作品,總之這篇千古遺作是先秦時期的無疑。

他把一種刻在“石墩子”上的古文字練了50年,終成大師

《石鼓文》展館

石鼓上面刻的文字是多首四言詩的組合,共781個字,到了明代的天一閣藏本,只剩下462個字了,上面的字型有人說是大篆,也有人說屬於小篆,更為公允的一種看法是,它處於大篆和小篆的過度階段,是“集大篆之先河,開小篆之先河”,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因其是最早的文字刻石之一,又被稱為“石刻之祖”。

他把一種刻在“石墩子”上的古文字練了50年,終成大師

《石鼓文》拓片

在書法上他也有很高的價值,是現在書法家學習篆書必學的一個範本,有“書家第一法則”之譽,不過它在書法上被人提上日程比較晚,是清朝中後期的事情了。

他把一種刻在“石墩子”上的古文字練了50年,終成大師

吳昌碩臨《石鼓文》

清代著名書法家吳昌碩就是學習《石鼓文》的高手,他從30多歲開始零基礎學習《石鼓文》,據說吳昌碩每天都要臨摹《石鼓文》,“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一直到他84歲的時候還在練習,一共練習了50多年,最終《石鼓文》成為一代大師,被稱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他把一種刻在“石墩子”上的古文字練了50年,終成大師

吳昌碩臨《石鼓文》

也正是吳昌碩常年的學習和推廣《石鼓文》,才讓這幅千年遺篇的書法魅力得以彰顯,讓人意識到《石鼓文》文字價值之外的書法價值,從此《石鼓文》書法也成為書法家的必須課,吳昌碩也自然成為《石鼓文》書法的創始人,可以說《石鼓文》成就了吳昌碩,吳昌碩也再一次讓《石鼓文》大放異彩。

他把一種刻在“石墩子”上的古文字練了50年,終成大師

吳昌碩臨《石鼓文》

喜歡書法的朋友可以找一本《石鼓文》字帖練一練,感受一下先秦文字的魅力,喜歡書法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不二齋,關注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