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個展四川美術館開幕 一個成都人的“灰調子”被集體圍觀

01:10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5月16日下午,由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

“野原——何多苓個人作品展”在四川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展出了成都著名藝術家何多苓從1973年至今的共135件作品,分為人物肖像系列、俄羅斯森林系列、雜花寫生系列及《帶閣樓的房子》系列作品,展期將持續一個月。這也是近年來何多苓在家鄉成都的公共美術館的首展,首次全面展示了他40多年來的作品全貌。

何多苓個展四川美術館開幕 一個成都人的“灰調子”被集體圍觀

何多苓個展四川美術館開幕 一個成都人的“灰調子”被集體圍觀

何多苓是一位成長在成都,紮根在四川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在川外乃至國際都有極大影響力,而這次在家門口辦如此大規模的個展,他只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想展給各位成都人看。“此前他曾給展覽命名為《一個成都人》。何多苓的“粉絲”極多,尤其是女藝術迷最為喜歡那些朦朧而唯美的人像與花卉畫作,當天的展覽也成了追星大會,不少觀眾爭相來圍觀這個“成都人”,面對大家的合影,何多苓也基本是來者不拒,親和力十足。

何多苓個展四川美術館開幕 一個成都人的“灰調子”被集體圍觀

何多苓個展四川美術館開幕 一個成都人的“灰調子”被集體圍觀

何多苓個展四川美術館開幕 一個成都人的“灰調子”被集體圍觀

何多苓個展四川美術館開幕 一個成都人的“灰調子”被集體圍觀

何多苓個展四川美術館開幕 一個成都人的“灰調子”被集體圍觀

何多苓個展四川美術館開幕 一個成都人的“灰調子”被集體圍觀

何多苓的作品總是耐人尋味,沒有宏大的場面,也沒有壯闊的抒情。現在七旬有餘的他,仍在安安靜靜地作畫,在自己的工作室中,進行著他的藝術創作,不斷有新的作品問世。其實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何多苓的部分創作可能被自己那幾件經典名作的光芒所遮蓋,比如本次《野原——何多苓個人作品展》上展出的《王敏肖像》(70。1x55。2cm 布面油畫 1981)或《凝視》(61x71。5cm 布面油畫 1984 私人收藏)同樣非常精彩。

何多苓個展四川美術館開幕 一個成都人的“灰調子”被集體圍觀

何多苓個展四川美術館開幕 一個成都人的“灰調子”被集體圍觀

何多苓個展四川美術館開幕 一個成都人的“灰調子”被集體圍觀

何多苓個展四川美術館開幕 一個成都人的“灰調子”被集體圍觀

何多苓在展覽自序中寫道,他經常被問到一個話題:作為一名成都畫家,成都對自己的藝術影響何在?他的回答是:“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風格的角度,還真能看出一些地方性的痕跡。比如,北宋畫家筆下的山水蒼涼多山,南宋以後,畫家逃到南方,畫中的山逐漸讓位於水……再如,當代北京畫家普遍有時代感,而偏居於西南的畫家關注個人內心和生活細節。再以色彩而言,廣東畫家色調濃烈,紅土藍天,而成都畫家多數畫’灰調子’——比如我,一般這樣回答問題比較方便。”

何多苓個展四川美術館開幕 一個成都人的“灰調子”被集體圍觀

何多苓個展四川美術館開幕 一個成都人的“灰調子”被集體圍觀

何多苓個展四川美術館開幕 一個成都人的“灰調子”被集體圍觀

何多苓還說,其實自己很清楚,他的“灰調子”並非從成都的天氣中學來,而是來源於俄羅斯繪畫。後來又有維亞爾,莫蘭迪等等。“近年還加上傳統水墨畫的影響。這些文字以及對文字的研究,才是我繪畫色調形成的真實原因。陰霾天氣可能使成都人缺鈣,並不真正影響畫風。所以,灰色天氣造就灰調子,就如火鍋造就火爆脾氣一樣,只是一個環境人文學的玩笑。地域對於藝術風格的形成是個遠為複雜的問題,地理差異只是因素之一。“

何多苓個展四川美術館開幕 一個成都人的“灰調子”被集體圍觀

何多苓個展四川美術館開幕 一個成都人的“灰調子”被集體圍觀

對藝術家的成都情結而言,此次展覽策展人趙歡的看法是:“每個成都人,心中都有片夢想的花園,在這片花園能包容所有生活的不快,能專注於自身的責任而不是利益。當在這片花園時,就像站在了精神的最高處,一切都被美好和善良所融化。何多苓先生的作品便是他內心花園的呈現,哪怕是陰霾的天際,也能有高雅的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