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步講解律詩各句之間的連貫性

分步講解律詩各句之間的連貫性

分步講解律詩各句之間的連貫性

先看例詩: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首詩採用的佈局方法是什麼呢?

是典型的起承轉合法。起承轉合分別對應著首頜頸尾聯。七律、五律作品的大部分都是這個佈局。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層次分明,筆墨平均,更能體現律詩莊重典雅,嚴整工穩的特點。

現在我們分步來講講詩的各句之間是如何連貫的。

1、起承之間的連貫性

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起,“青山、北廓、白水、東城”,它們均為地點。一橫一繞,突出了此地與其它地方的不一樣。也使四個死板的地名靈動起來了。

這是李白送別朋友的地方。看頷聯的首二字“此地”,此地指的是什麼?當然就是起的內容,特別是四個地點的最後一個“東城”。

所以,此地就是說的東城。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東城” 和“此地”的關係,是非常連貫的,連貫到近乎重複的地步。

其連貫性,緊密到不能再緊密。任何一位讀者,都可以不必動腦筋費事去猜測。因為作者寫得再清楚不過。然後,在“此地”的基礎上,逐步擴充套件開來。

2、承轉之間的連貫性

我們接著看承和轉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承,頜聯,最後三個字是什麼呢?

是“萬里徵”我們注意一下“萬里”,這個是個空間的概念,表示距離遠、空間巨大。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麼樣的景物,可以達到萬里之遙呢?可以在完全自然的狀態下,行萬里呢?雲,是不是其中一種?當然是的!即使是今天的雲也是這樣。

一天行萬里,對雲來說,不需要人為的動力,沒有什麼難度。“萬里”與“浮雲”之間的聯絡,非常緊密,沒有一絲一毫的斷裂,和起承之間的連貫性相比較,是完全一致的。

徵是什麼意思?《爾雅》的解釋:徵,行也。浮雲的特點是什麼?動,飄動,也是一種“行”。

我們可以注意到,連貫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前分句的句尾(萬里徵),一個是後分句的句首(浮雲)。

這點,請大家特別的留意。具體說來,連貫的時候,不可以句尾接句尾,也不可以句首接句首,一定是一尾一首。

更具體的講,承轉之間的連貫。就是在前分句的後三個字中與後分句的前二個字中,不得超出這個範圍去完成連貫性。

3、轉合之間的連貫性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根據剛才講的,尾首的連線。這裡,我們可以同樣清楚的看到。前分句的尾“故人情”,其突出的,是一個“情”字,與人有關。

合句的前二字,是“揮手”。揮手這個動作,當然是人做的。如果不是人,只能是“揮爪”或者“揮前腿”啥的。通常情況下,無論古代或是現代,揮手這個動作。表現出的是距離略遠告別的時候常用的一個動作。

這,就是人情。大家看“揮手”是不是與前分句最後的“故人情”關聯很緊密呢?當然是的。

所以,我們看到,李白在轉合之間連貫性,依舊完美,沒有任何瑕疵。

4、合起之間的連貫性

這個連貫性,就不如前三個連貫性,那麼的明顯。通常,我們把這個連貫性,叫做 “照應”。

我們繼續看作品: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揮手自茲去,說的是“別”。是送友人的最後動作,是前六句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是對題目、主題和前六句總的照應。

再看最後一句:“蕭蕭班馬鳴”。整首作品的起是“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我們注意看,“班馬”是什麼?是離群的馬。

在這裡,有三種可能:

A、獨自上路的馬。——-友人獨自上路;

B、回程的馬。——-作者單獨回程;

C、送與被送者所乘的所有的馬。——上路和送人後各自離開

如果是回程的馬,從哪兒來,回哪兒去,這裡的馬,自然就是往“東城”去。另外,“班”字除了分割、分離,還有返回的意思。

咱們分析一下。這裡是作者一個人乘馬去送一行人,自然,這一行人也是乘馬的,這個班馬,就是回程的馬,是李白所乘的馬。

送別朋友後,作者獨自一人乘馬返回東城。透過合句我們看到的是,李白不僅簡單、且非常清晰的照應到起——東城。

我們知道,連貫,當然比斷裂美麗,不連貫當然就不好看。比如一條馬路,斷斷續續的,車開在上面,也不舒服。

就拿學習來說,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同樣不連貫,效果自然就難以如意。

分步講解律詩各句之間的連貫性

分步講解律詩各句之間的連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