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被人們遺忘的傳統節日,卻是中國最早的情人節

農曆三月三,亦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

每年這一天,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會來到黃帝故里新鄭市尋根拜祖;這一天,也是古上巳節,是古人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中所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是最早關於上巳節的記載,就連《蘭亭序》中的“曲水流觴”都與之相關。

這個被人們遺忘的傳統節日,卻是中國最早的情人節

軒轅祭祀典禮

三月三,生軒轅上巳節是紀念黃帝的節日,也叫春浴日,女兒節同時也是最古老的情人節。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漢書·禮儀志上》中這樣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三月三上巳節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從宋元時代開始,漸漸不顯,筆記史料和文學作品中都表現了一種追古慕古的情懷。與此同時,寒食、清明、上巳三節呈現合併混同的趨向,最終寒食“並”入清明,上巳“躲”進清明。

據記載,“三月三歌節”已有上千年曆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在壯族傳說中,是壯族始祖布洛

陀誕辰日。在廣西,農曆三月三,不僅是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同時,“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壯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也是廣西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

其實,世界上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情人節,中國,作為一個浪漫的國度,如此浪漫的節日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浪漫到有“三個情人節”!

這個被人們遺忘的傳統節日,卻是中國最早的情人節

三月三壯族山歌

先來說說大家最熟悉的“七夕”,更準確地來說,七夕應當叫做乞巧節、女兒節,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後來因為牛郎織女的故事為其增添了愛情的色彩。

接著再來看看“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最初起源於道教的三元。我們都知道,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賞花燈”,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未婚男女

藉著賞花燈順便可以結伴遊玩,為自己物色物件,成語“破鏡重圓”就是一個發生在正月十五,南朝陳太子舍人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的愛情故事。根據史料記載,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為什麼要燃燈呢?該習俗的興起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這個被人們遺忘的傳統節日,卻是中國最早的情人節

元宵節花燈

最後,便是三月三上巳節了,據翦伯贊先生考證,上巳節,最早起源於殷商時期,時間就在玄鳥歸來的時候,應該就是在草長鶯飛的三月。魏晉以後,

上巳節定為三月三、要說

這天,可謂是“全民娛樂日”,陽春三月,河水潺潺,鮮花盛開。春心蕩漾的年輕男女們,手持蘭草,從四面八方趕來,來到河邊為愛狂歡!在《詩經。鄭風。溱

》中就與這樣的記載,描寫了鄭國三月上巳節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邊遊春的畫面。踏青遊春,情到深處,甚至“贈以芍藥”以此訂下終身,

古人用芍藥中的“藥”(通“約”)字代表相約,芍藥也是男女間定情的象徵。是最古老、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

在這裡,人們不禁疑問,什麼?這些娃子,竟然不講求“父母之言,媒妁之約”,還在河邊“贈以芍藥”?

這個被人們遺忘的傳統節日,卻是中國最早的情人節

《詩經。鄭風。溱洧》

事實上,從西周到漢唐時期,除了宗法禮教之外,還是崇尚性愛自由的。至於“餓死事小 失節事大”,貞節牌坊這些事,那都是宋儒造的孽,尤其是朱熹他老家所說的“存天理 滅人慾”!都懷疑這孩子是不是把孔老夫子的理論理解偏了,孔老夫子可不是個變態,人家都說了“食色性也”,更指出了,“詩三百,思無邪”!這樣一來,殷商豪放的天性被泯滅了、周的天真被扼殺了、春秋時期高貴的風雅消失了、戰國時期的血氣方剛不見了,就連漢唐時期的民族融合後的開放也不再了!

男歡女愛,本是人的天性,倫理道德歸根結底也是為了規範人們的行為。既然以人為本,那就必須要尊重人性,以及各種需求!若是違背了人性,便成了偽善良、偽道德!萬物生長的季節,在美妙的日子裡,就應該放肆地去愛、認真的生活!

祓禊 採蘭草

啥意思就是去水邊沐浴,“上巳節”正處於季節交換,陰氣還沒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邊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災禍,並祈求福祉降臨。用蘭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點頭身的儀式。周朝已經形成一種制度,甚至還有專門的女巫掌管。每到這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穿上新縫製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至深山幽谷採摘蘭草,或去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古人認為,香草有驅邪之功,於身體大有裨益。蘭草香氣襲人,被用作靈物。古人在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期進行蘭湯沐浴。

曲水流觴

魏晉時代,“上巳節”除了要祓禊之外,還演變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日子,這成為“上巳節”另一項重要習俗。說到這兒,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觴”,莫過於王羲之與謝安等名士友人在會稽舉行蘭亭之會。王羲之揮毫作序,乘興而書,成就了書文俱佳、舉世聞名、被後人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什麼是曲水流觴呢?在祓禊儀式之後,大家坐在蜿蜒的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吉。這種傳統歷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雲‘羽觴隨流波’。”而起初最古老的是“臨水浮卵”,也是大家坐在蜿蜒的水邊,把煮熟的雞蛋放在水裡,誰撿到了,誰就吃掉雞蛋。

這個被人們遺忘的傳統節日,卻是中國最早的情人節

曲水流觴

到了魏晉時期,國家政權更替頻繁,開始了民族融合,使得思想自由開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進入了文化自覺時期,所以,文學、思想、美術、書法、音樂都依次誕生了。人們對人物的品評由道德風範轉向人物外貌,進而發展到人物的精神氣質,文化史上稱之為“魏晉風流”或“魏晉風度”,李白筆下的“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所說的就是這一時期。

以魏晉風度為開端的儒道互補計程車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基礎,影響深遠。當今的年輕人作為對人生的愛戀,自我的發現與肯定,與魏晉風度的價值觀念是類似的。而年輕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的個性上,又和魏晉風度的美學觀相輔相成。

而曲水流觴漸漸地從節日習俗,演變成了文人墨客的大型娛樂活動。所謂“曲水流觴”,就是眾人圍坐在彎曲的水邊,將裝滿酒的酒杯放在水上,順著水流,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要喝掉杯中酒,並且賦詩一首,賦上則以,否則罰酒三杯!多麼愜意的遊戲,正符合了中國人的對於生活的熱愛!

這個被人們遺忘的傳統節日,卻是中國最早的情人節

那麼,什麼是“觴”呢?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即酒杯,也就是金文中的“爵”。通常為木製,小而體輕,底部有託,可浮於水中。也有陶製的,兩邊有耳,又稱“羽觴”,因其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上,使其浮水而行。

我天朝大國物產豐富,又如此熱衷於美食,不管啥節日,吃,是一定的!

上巳節,吃什麼呢?首選,必然是

薺菜煮雞蛋

,相傳三月三為薺菜花生日,婦女均戴薺花,民謠曰: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女人不戴無錢用,女人一戴糧滿倉。而雞蛋,更是生命的象徵。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薺菜味甘性平,入心肺肝經,具利尿、明目、和肝、強筋健骨、降壓、消炎之功。”薺菜有明目益胃、利肝和中之功效。

這個被人們遺忘的傳統節日,卻是中國最早的情人節

薺菜煮雞蛋

農曆三月三也是艾草生長茂盛且最為鮮嫩的時節,艾葉餈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還有畲族的烏米飯,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在這一天,廣西各族人民普遍製作五色糯米飯,尤其是壯家人,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穀豐登的象徵;最後就是蒿子粑,因為三月三,在民間也被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東遊西蕩的鬼迷惑,樸實憨厚的鄉民們認為,必須吃這種帶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兒“粑”(粘)住,不為邪惡所侵。

三月三,一個古老美好而又充滿生命與詩意的季節,很遺憾,這又是一個被世人遺忘的節日!還好,有小雅還記得,從今天開始,讓我們放肆去愛,盡情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