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傳統文化30講》1.為什麼是孔子實現了中國的文明突破

從今天起,我將帶大家一起解讀《中國傳統文化30講》,作者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我們將分五期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脈絡和代表人物的思想梳理出來,學習完這幾期內容,您對中國傳統文化會有一個整體把握。

解讀《中國傳統文化30講》1.為什麼是孔子實現了中國的文明突破

孔子

如何理解“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這幾年中國掀起一股文化熱現象,這並非偶然,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人的精神空間在追求效率的經濟社會不斷被壓縮,精神開始空虛,因為人終究是追求意義的存在。在這個時候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從中找到人生的智慧,對當代中國人意義重大。

那麼我們要如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呢,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概念,什麼是傳統,作者引用了芝加哥大學的社會學家希爾斯對傳統的定義:

“傳統是一個社會的文化遺產,是延續三代以上、繼續影響當代人生活的、並被賦予當代價值和意義的文化。”

從這裡可以看出傳統的三個關鍵詞,第一個是延續性。傳統是在長期的生活習慣中形成的,並且被大家接受和繼承,比如中國的春節,每到過年,每一箇中國人都會千里迢迢回家與親人團圓,看春節晚會,吃團圓飯,聊聊這一年的收穫和外面的故事。

第二個是當下性。傳統必須是傳承下來的,沒有傳承,說明其精神沒有被認同,就不叫傳統,清明節是中國特有的傳統節日,從古到今延續至今,中國人用這種方式紀念自己已故的親人,從而獲得心理安慰。

第三個是現實性。一個傳統能形成,並延續至今,一定是滿足了人在精神信仰方面需求,這是人性的特點。紀念已故親人,是我們活著的人的精神需要,這種需要不會隨時間推移淡化。

曾經在網路上看到一位快要去世的80多歲的老人,嘴裡不斷喊著“媽媽,媽媽”,在媽媽面前,不管年齡多大,都是孩子,哪怕七老八十。

瞭解了傳統的概念,我們再來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掌握的兩個維度,第一個是精神與現象的互動關係。

這點其實很好理解,一個從小在溫馨幸福家庭中的長大的孩子,與一個從小單親家庭,而且不斷被冷落甚至家暴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會完全不同,這裡說的現象就是這個孩子所處的家庭環境,精神就是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對這個世界的態度。

第二個是找到時間與空間的交匯點。這點也很簡單,我同樣舉個例子吧。

比如很多人搞不清楚“文化”與“文明”這兩個詞的區別,文化,是一個地區,因長期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一種特定的精神價值,可以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而文明則是指向全人類的普世價值,為解決人類普遍秩序提供的完整方案。

解讀《中國傳統文化30講》1.為什麼是孔子實現了中國的文明突破

為什麼說孔子實現了文明的突破?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去看一下,孔子生活的時代。春秋之前,就是上古到本週的漫長曆史程序中,那時的人還處在矇昧時代,出於對自然的敬畏,古人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天,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祭天,瞭解老天是怎麼想的。

到了周代,人們對天的認識發生了變化 ,周人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就是天命常變,老天拋棄商朝是因為商紂王太暴虐,而天幫助周呢,是因為周文王愛護百姓,有功德。大家注意,此時的天意與人的行為就有聯絡,人的能動性開始發揮作用。

我們知道,周朝建立後,實行分封制,周王按血緣的遠近親疏分封了多個諸侯,而在周朝後期,原來維繫周王朝的宗族血緣越來越淡,原來的周禮就很難維持了,有些諸侯實力越來越強大,而不遵守周禮的諸侯並沒有受到天命的制裁。

這時人們就開始反問,人為什麼一定要遵循周禮呢?禮的基礎開始動搖了。

孔子就生活在這個時代,面對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的偉大在於他找到了一個內在動力,來挽救崩潰的社會政治秩序。他發現了什麼呢,他從禮的背後,發現了仁。在那個人類還處在矇昧的時代,他的這個發現是驚天動地的。

那麼仁到底是什麼呢,仁就是一個人對道德規範的內在自覺。孔子認為,人敬畏天,不是因為本能的恐懼,而是因為有內在的自覺。

舉個例子,我們每天上班要過馬路,總有些人會闖紅燈,但大部分人會遵守交通規則,綠燈時才通行。為什麼大多數人會遵守交通規則,是因為人們內心深處有個仁字。王陽明心學的源頭就在此處。

解讀《中國傳統文化30講》1.為什麼是孔子實現了中國的文明突破

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字,而這個思想對當時的社會帶來什麼影響呢?人們的精神價值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我們從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到這種改變。過去,“君子”指的是貴族,而“小人”指的是平民百姓。而到了孔子以後的時代,“君子”指的是有德之人,而“小人”指的是缺德的人。它的意義在於抹平了外在身份、財富和階級的差異,表現出一種人格的平等觀念。

文明的突破兩個條件?

為什麼我們說是孔子實現了這種文明的突破,

我們先要探討實現文明突破的條件是什麼,一個是身份的獨立,另一個是心靈的自由。

春秋之前,文化人不是依附於君權,就是被貴族豢養,身份不獨立,心靈不自由。

春秋戰國,天下大亂,禮崩樂壞,社會制度解體了,文化人流落到社會上,但同時人身得到自由,心靈得到了解放,可以自由傳播思想。於是像孔子這樣的思想家,開始思考人類社會,探索人性深處的東西。

解讀《中國傳統文化30講》1.為什麼是孔子實現了中國的文明突破

士大夫

從儒生到儒家

那麼儒家對古代中國的影響,絕不僅僅因為孔子個人的偉大,更是因為儒家士大夫整體的文化傳承努力。

儒生本來是祭祀中的一個職業,專門負責教人怎麼行禮,人到了本週末年,很多儒生就把教人周禮當作飯碗,混口飯吃。孔子瞧不起這些人,在他看來,這些人只懂外在規則,沒有內在的自覺,褻瀆了周禮,是“小人儒”。

孔子認為,真正的儒生應該要有仁的自覺,所謂“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追求的不能僅僅是靠周禮混口飯,生活貧困點不要緊,重要的是內心要有更高的道德理想追求。

禮的背後蘊含著仁的價值,孔子一直提倡恢復周禮,因為他認為周禮的繁瑣複雜並不多餘,真正的儒生就應該學習和實踐這些禮,才能實現仁的理想。

這兩種區別在中國人的精神史上意義重大,他開創了一個重要傳統,就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傳統。這事為什麼重要,我們知道孔子是中國第一位私學老師,他在官學之外創立了一套文化系統。

孔子之後,儒生對社會政治秩序和道德心靈秩序有了自己獨立的理想。這套文化系統將壟斷社會思想資源,成為了一支獨立的社會力量。

仁和禮,就是天命在人間的表達,儒生要透過實踐禮來實現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