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寧波花轎有“半副鑾駕”之譽?它到底有多華美,來看看便知

前段時間隨著《延禧攻略》的熱播,一些淡出觀眾視線許久的老演員重新活躍起來。

當年的知畫成了如今的富察皇后,當年的董佳‧爾淳成了如今的嫻妃娘娘,當年的齊三少爺成了如今的大豬蹄子乾隆帝……

說到乾隆的飾演者聶遠,他的作品不少,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當屬2000年播出的《上錯花轎嫁對郎》。

為何寧波花轎有“半副鑾駕”之譽?它到底有多華美,來看看便知

《上錯花轎嫁對郎》中聶遠飾演的齊天磊

揚州城北富商的小姐杜冰雁與城東武師的閨女李玉湖二人同天出嫁。為避雨,兩家送親隊伍同進仙女廟,後陰差陽錯上錯花轎,卻各自覓得良緣。

為何寧波花轎有“半副鑾駕”之譽?它到底有多華美,來看看便知

二女所乘花轎

為何寧波花轎有“半副鑾駕”之譽?它到底有多華美,來看看便知

仙女廟中李玉湖與杜冰雁結拜金蘭

劇中“上錯花轎”這一出是之後整個故事推進的關鍵,所以說“花轎”也算得上這兩對佳偶的大媒。可能也正是因為如此,劇組對於“花轎”這一道具的準備頗為精心:

普通人娶親用的一般是二人抬的花轎,但劇中的杜家和李家都算得上是家境殷實,所以用的是四人抬的大花轎。大紅色的綵綢作為罩轎的帷子,上面繡有丹鳳朝陽和龍鳳呈祥的吉祥圖案,再綴以金、銀線,以烘托熱鬧喜慶氣氛。

但電視劇畢竟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與真實歷史並非完全相符,所以看過劇中的花轎之後,我們不妨來聊聊現實中的花轎究竟是什麼樣的。

花轎迎親 茲事體大

我國傳統的成親儀式,從西周的時候就基本確立了,此後兩千多年基本未變。《禮記·昏義》規定“婚”的程式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和親迎,也稱“六禮”。

其中“親迎”即迎親,迎新娘過門,它作為最後一個階段是整個婚禮在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後的結尾和高潮。而“迎”是需要工具的。

在我們的普遍認知裡,轎子便是最早的迎親工具了,其實不然。從史料記載中看:“轎子”作為交通工具出現已經是晚唐五代的事。在反映北宋風俗的名作《清明上河圖》中,繁華的京城汴梁大街上就有許多人乘轎子出遊。這些轎子的樣子和近代見到的大致相同。

到了北宋中晚期,嫁娶時使用花轎迎娶新婦的風氣才逐漸流傳開來,這從《東京夢華錄》、《五雜俎》等宋、明人士所寫的著作可以看出。到了南宋時期,花轎迎親已然成為時髦的社會風尚。自此該習俗便一直傳承下來。

為何寧波花轎有“半副鑾駕”之譽?它到底有多華美,來看看便知

《上錯花轎嫁對郎》中的花轎及送嫁隊伍

俗話說的好:“大姑娘坐花轎——頭一回”,這其實也從側面說明了在傳統的婚姻禮俗中,花轎的不可或缺。一個女人一生只嫁一次 (中國歷史上大多數時候是不支援女子再嫁的),只能坐一次花轎( 婦女再嫁只能於黃昏乘一頂小轎偷偷進門) ,所以“花轎”在中國女性的生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乘坐花轎的過程是一個女子離家成為夫家人,從少女成為婦人的理論意義上的蛻變。

古代花轎的種類及樣式繁多,因各地的習俗及主人的身份而略有不同。普通人娶親用的一般是二人抬的花轎,家境富貴之戶常用四人抬的大花轎,我們常說“八抬大轎”,其實在真實的情況下“八抬大轎”並不常用到。

為何寧波花轎有“半副鑾駕”之譽?它到底有多華美,來看看便知

民國泥人張“鍾馗嫁妹” (圖片 | 豆瓣)

為何寧波花轎有“半副鑾駕”之譽?它到底有多華美,來看看便知

木版畫《老鼠嫁女》(圖片 | 搜狗圖片)

倘若論節省人力物力和通行時間,花轎必然不及車馬,但若要論舒適程度和人氣排場則車馬必不如花轎。主角新娘一旦走進花轎,人們看到的就只是花轎和嫁妝,父老鄉親們最愛看、最喜歡討論的也是這些。

從《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中記載民國時期女子出嫁時的情況可以看出這點:

“女曰于歸,曰嫁。嫁媵以奩,俗名‘陪嫁’。奩之屬,木器則床榻櫃櫝,……靡不精備,歷陸離婁,藻以金漆;服飾則釵簪環約,……填笥溢廚,隨用不缺; 什物玩好之類,……紛雜瑣繁,不可殫述。……所有者,分盛於棜架而荷之,謂之抬盒。盒之數,以百計,以十計,視貧富為隆殺。經過街市,必紆道以炫之。”

為何平民使用的花轎能如此華美?

在清代時期,民間花轎頂子可以裝飾金屬寶珠,四角可以掛小宮燈,帷子可以鑲嵌珠寶並用金絲銀線刺繡各種圖案。

為何寧波花轎有“半副鑾駕”之譽?它到底有多華美,來看看便知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寧波花轎(圖片 | 中華手作)

為何寧波花轎有“半副鑾駕”之譽?它到底有多華美,來看看便知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寧波花轎(圖片 | 中華手作)

為何寧波花轎有“半副鑾駕”之譽?它到底有多華美,來看看便知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寧波花轎(圖片 | 中華手作)

在等級嚴苛的古代社會,皇室貴族所使用的東西與民間所用有著明顯的區分,但是民間的花轎卻能造的如此華美,這是為什麼呢?

關於此,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傳說:

“靖康之難”後,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倖免於難,定都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繼承大宋皇位,後又於1138年,遷都臨安府(浙江杭州)。

就在這南渡之際,途經寧波遭金軍攔截,高宗在眾人保護下撤離,好不容易衝出包圍人卻落了單,惶恐間又被一片湖水擋住去路。

為何寧波花轎有“半副鑾駕”之譽?它到底有多華美,來看看便知

蔣勤勤版“西施浣紗”(圖片 | 搜狗圖片)

前路難渡,後有追兵,高宗進退兩難之時,碰巧被一位在湖邊浣紗的少女看到。高宗向她說明情況,少女便想了條妙計:她讓高宗跳入水中只管仰頭透氣,又將手上的白紗迎風一抖撒向湖面,不偏不倚正好把高宗遮住了。待到金兵循跡追到湖邊,卻怎麼也不見高宗身影,便喝問少女是否見到,少女裝作驚慌的樣子伸手胡亂指了一個方向稱高宗已經逃跑。金兵立即調轉馬頭,朝著她所指疾奔而去。只等金兵走遠,姑娘便急急收起白紗,把高宗攙上岸來帶他回家換了衣服,又找船將其送到對岸。臨走時高宗感激不已,承諾日後必有重謝。

為何寧波花轎有“半副鑾駕”之譽?它到底有多華美,來看看便知

蔣勤勤版“西施浣紗”(圖片 | 搜狗圖片)

時隔兩年,宋高宗在臨安(今杭州)安定下來。隨後便傳旨寧波府,要求尋訪那個對他有相救之恩的少女,結果等了許久卻無人出頭領功。高宗見此便特下聖旨一道:敕命凡寧波女子出嫁均可享受坐一次“半副鸞駕”的榮耀。

鸞駕,讀音luán jià 。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中有:“後會鸞駕反旆,群虜寇攻。” 劉良注:“鸞駕,天子車也”,也就是是天子的車駕。所以“半副鑾駕”已經是相當了得了。

後來其他地方的人也學了樣兒,將花轎做的非常華麗,這個風俗便就此傳了下來。(該傳說也有不同版本)

傳說雖美好,但真實性卻無從考證。但正如前文所說,以花轎迎親正是自南宋時期開始蔚然成風,所以我們可以姑且相信此事並非空穴來風。

坐在花轎裡又慌、又喜、又羞

為何寧波花轎有“半副鑾駕”之譽?它到底有多華美,來看看便知

花轎花轎朝前走

花轎那個朝前行

轎子一抬吱兒嘎

嗩吶一吹嘀兒嗒

喇叭一響嗚兒哇

炮仗一放噼兒啪

吱兒嘎 嘀兒嗒

嗚兒哇 嗚兒哇

吱吱嘎嘎 嘀嘀嗒嗒

嗚哩哇啦 噼哩啪啦

轎子抬到新郎家

聽著這首《花轎歌》心情也不知不覺跟著調子愉悅起來。我想象著此時此刻坐在轎中頭蒙蓋頭的新娘是個什麼心情?是否有離家的驚慌,得嫁如意郎君的歡喜與即將見面的嬌羞?

為何寧波花轎有“半副鑾駕”之譽?它到底有多華美,來看看便知

為何寧波花轎有“半副鑾駕”之譽?它到底有多華美,來看看便知

《上錯花轎嫁對郎》中的新娘杜冰雁

如果家裡有坐過花轎的老奶奶,你可以讓她講講成親時候的事兒,當時家裡有多熱鬧,嫁衣有多好看,嗩吶聲有多響亮……

想來她當年做新娘時坐在花轎裡也是“又驚又喜又羞”的吧。

註釋:

1· 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箋註》(下) ,伊永文箋註 (北京: 中華書局,2006年) 第479頁載: “至迎娶日,兒家以車子或花簷子發迎客,迎至女家門,女家管待迎客,與之彩段,作樂催妝上車簷,從人未肯起,炒咬利市,謂之 ‘起簷子’。”此處花簷子,即花轎。在北宋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中,首段繪轎伕抬著遍插時令鮮花的轎子,筆者在 《清明上河圖裡的轎子與花》一文中,考證此為花轎的早期影象。

2·寧波市志編委會:《寧波市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2828頁。

3·《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 西南卷,上) ,北京: 北京圖書出版社,1991年,第226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