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乾陵是否藏著《蘭亭序》?

從西周至唐的1100年中,關中地區的渭河兩岸埋葬著72位皇帝,有舉世無雙的大型帝陵群。

粗粗數來,八百里關中除了有華夏始祖炎帝陵、黃帝陵之外,秦有始皇陵,漢有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衰帝義陵、惠帝安陵、高祖長陵、景帝陽陵、文帝霸陵、宣帝杜陵。唐有乾陵、靖陵、昭陵、建陵、貞陵、崇陵、莊陵、端陵、獻陵、元陵、定陵、章陵、簡陵、橋陵、景陵、光陵、泰陵、豐陵,這些陵墓個個埋藏著難以估量的財富與珍寶,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就是其中之一。

一、《蘭亭序》面世

東晉永和9年3月初3,王羲之與41位名流隱士群聚於會稽山陰的蘭亭溪頭,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間列坐宴飲。

在大好春光裡吟詩作賦、以詩賭飲是文人雅事。這天,包括王羲之在內的42人中,共有26人賦詩41首,在眾人沉醉酒香詩美的回味之中時,有人提議將當日所做的41首詩彙集成冊。

在眾人呼聲中,酒意正濃的王羲之暢意揮筆,作序一篇。這便是名噪天下的《蘭亭序》。這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共28行324個字,其筆法、結構、姿態堪稱完美。中國書法藝術得到了酣暢淋漓的發揮,王羲之酒醒後再重書序文,卻怎麼也寫不出原文的精妙,他已明白,這篇序文是自己一生頂峰之作,不可能再超越了。

關中乾陵是否藏著《蘭亭序》?

王羲之

二、《蘭亭序》 真跡怎麼消失的?

《蘭亭序》是王羲之頂峰之作,他愛如珍寶。他的後代將其視為傳家寶代代相傳,到了王家第7世孫智永手中時,智永卻不知何故出家為僧,僧人沒有子嗣,智永在臨終前將祖傳真本傳給瞭如同兒子一樣親的弟子——辨才和尚。

這時已經到了唐初,《蘭亭序》的絕世精彩使得不少人對這篇珍品朝思暮想,就連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李世民多次重金懸賞,但一直沒有結果。

一天,聽說《蘭亭序)真跡在辨才和尚手中,李世民立即下召請辨才和尚到長安,希望他獻出墨寶。可辨才裝傻充楞,說他根本不知道《蘭亭序》下落。

無奈之下,李世民只好放辯才和尚回去。監察御史蕭翼獻上一計,李世民聽後當下言道:“此計可行,速速去辦。”

辯才和尚回來後,白天打禪唸經,晚上研帖習字。一天,天剛破曉,辯才開啟寺門,突見門口躺了一人,他伸手試試那人鼻息,卻聞到一股酒香,辯才笑笑:“原來是個醉鬼!”語音剛落,這人就翻身起來。

辯才一看原來是個灑脫書生,心裡歡喜,就請書生留在寺裡,白天談經說法,夜裡吟詩對弈,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這天晚飯後,倆人研習書法,書生將隨身攜帶行李開啟,取出一軸東西,辯才一看,原來是王羲之幾件作品真跡。書生說:“我與師父雖素昧平生,但數日交往已引為知己。眼下既知師父酷愛書聖真跡,便當將平生所藏傾囊奉上,以酬知音一場。”

辯才聽了書生所言,覺得大出意料,繼而開始自責:書生將生平所藏平白贈與自己,而自己藏有極品,竟不肯讓他一觀,於情於理不通。他躍上屋樑,拿下自己珍藏多年的《蘭亭序》,展開讓書生過目。書生一見真品,滿眼放光,連聲道好。兩個人切磋研習到深夜方才入睡。

辯才躺到床上,不一會就鼾聲如雷,可是同床的書生卻悄悄起身,拿了桌上的《蘭亭序》,輕輕開啟房門,不辭而別。

辯才一覺醒來,發現書生和真品都不見了,大呼上當,追下山來。

這盜寶書生正是為李世民獻計出策的監察御史蕭翼。蕭翼半夜下山,一路被亂石所絆,終於踏上大路,正欲長吁一口氣。忽聽後面有人道:書生半夜下山,一路辛苦了。

蕭翼一驚,發現是辯才時,卻不慌不忙地從懷中取出聖旨,高聲道:“辯才接旨!”

蕭翼唸了什麼,辯才一句也沒聽清。回到寺廟沒幾日,他就在氣惱中含恨西去。

李世民得到《蘭亭序》後大喜過望,將之視若掌上明珠,朝夕賞玩。去世前他還叮囑太子李治:以《蘭亭序》陪葬昭陵。從此,《蘭亭序》真跡就永遠從世上消失了。

三、《蘭亭序》到底在哪裡?

太宗李世民叮囑李治一定要將《蘭亭序》與他一起共葬昭陵,可是五代時期的耀州刺史、大盜墓賊溫稻把唐太宗的昭陵盜開後,在他列出的盜寶清單上,卻沒有《蘭亭序》。

據說《蘭亭序》後來被武則天弄到了手。因為無論是武則天還是唐高宗李治,都對書法十分痴迷,出於這樣的原因,倆人會不會根本就沒有把《蘭亭序》放入昭陵?

如果是這樣,人們不難猜測:《蘭亭序》就在乾陵地宮。由於乾陵是公認至今未遭盜劫的唐代帝陵,這讓《蘭亭序》的下落更加撲朔迷離。

消失了一千多年的《蘭亭序》究竟在何處?我們是否有機會目睹它的真面目?考古專家表示:不要抱樂觀的態度。在關中地區的氣候條件下,古代墓葬已經發掘了數以千計,包括漢代,唐代時期的,或者一千多年前的,沒有一座墓裡的紙張能儲存完好。

那麼《蘭亭序》字帖是不是藏在乾陵,只有等乾陵地宮重新面世我們才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