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是真實存在的人嗎?“盤古”後代被發現,此地的人都姓盤

那些存在於神話中的人物,真的只是先人們的“創作”,只是為了解釋某些自然現象嗎?比如:天地從何而來,為何有四季輪換,陰晴雲雨等等。即使很多現象在今天都沒有一個更好地解釋。於是,在很多人看來,古人只會用一些“神話故事”來看待這個世界。

“盤古”是真實存在的人嗎?“盤古”後代被發現,此地的人都姓盤

世界真的只是平鋪直敘的往前走嗎,為何對於上古時期的一些文明,今人卻是毫無頭緒呢?相反,更願意相信它們是外來文明,就像很多人不相信盤古這個“人”一樣,人怎麼會“日長一丈”?若知道民間真有人以“盤”為姓,那麼,又該如何作想?

中國歷史上有太多文化毀滅事件,最著名的當屬秦始皇的“焚書”了,這無疑給中國文化帶來了嚴重的斷代。但還有一個因素,其後果一樣惡性,那就是戰爭。明朝弘治年間,朝廷派兵征討瑤族,這個事件就產生了一個很壞的結果:瑤族的一些傳統民俗幾乎“銷聲匿跡”。

這其中,就包括和“盤古”相關的一系列活動。

“盤古”是真實存在的人嗎?“盤古”後代被發現,此地的人都姓盤

花縣就是如今的廣州市花都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花縣民間都有一個民俗,就是一年一度的“盤古節”。這一帶在古時是瑤族的居住地,他們認為“盤古”就是自己的始祖,所以,當地人建造了盤古廟,並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二,也就是盤古生日這天,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

只是,可以保佑村民安順如意的“盤古節”,卻由於明朝軍隊的征討被迫中斷了很長時間,甚至,連盤古廟都沒能逃脫被摧毀的厄運。只是,歷史似乎不願意一些文化就此湮滅,於是一塊刻有“初開天地盤古大王聖帝神位”的石碑,終於在300年後被一位讀書人發現了。

如此這般,才使得這段歷史被續上了。

“盤古”是真實存在的人嗎?“盤古”後代被發現,此地的人都姓盤

邱毛松在獅嶺爐山發現了這塊碑後,就認定此地是當年盤古“開天闢地”之地。於是,他在此地施醫,同時還遊說附近居民前來參拜。最終,在他的努力下,300年前的“盤古節”恢復了,盤古廟被重新修建,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盤古王”,爐山也被改名為“盤古王山”。

如果在盤古生日這天來到花都,就可以感受到“盤古節”的熱鬧景象了,也不妨學學以前的古人,搶一搶“花炮”,因為,這樣則可以得到盤古的庇佑。於是,就有很大一部分學者認為:現在的花都,就是古書中所描述的“盤古國”。

“盤古”是真實存在的人嗎?“盤古”後代被發現,此地的人都姓盤

“盤古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度?

《述異記》中說:盤古國在“南海中”。花都的“盤古節”讓“盤古王”遠近聞名,不過,和這本書的一些描述,似乎還是有點距離。這本書說了,盤古國的人以“盤”為姓,並且,此地還有盤古的“墓”。

那麼,古時的南海又指的是什麼地方呢?

史籍上還真有答案,當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派出大軍南下。後來,在嶺南一帶設立了三郡:桂林、象郡、南海。這裡的南海,就是今天的廣州,所以才有學者第一時間將關注點投向了廣州。

“盤古”是真實存在的人嗎?“盤古”後代被發現,此地的人都姓盤

只是,另有學者認為:此“南海”非彼“南海郡”,應該是如今的華南地區,也就是指珠江流域。在古時,這裡曾經存在過一個“盤古國”,他們的信仰就是盤古。此外,這本書中還有一句話:“桂林有盤古祠,今人祝祀。”而廣西來賓市的發現,似乎很能吻合這段文字。當地的盤古廟有28座,祭祀盤古的各種活動,在當地也是非常盛行。

更具說服力的是,除了來賓市來賓區外,當年桂林郡郡治的十幾個縣市內,有很多壯族居民,他們的姓都是“盤”,更有整個壯族村落都姓“盤”。在此地隨意走走,就會發現很多和“盤古”有關的事物,民間盛傳著各種盤古故事,戲曲中唱著盤古,歌謠裡也說著盤古。

“盤古”是真實存在的人嗎?“盤古”後代被發現,此地的人都姓盤

那麼,是不是這裡就是古書中所記述的“盤古國”呢?

學者對比實際情況和史籍的記載,認為:廣西的壯族人極有可能建立了盤古國。因為,在廣西壯族有關盤古的神話中有“碎胎化生創世”的說法,這倒是符合史籍中關於盤古死後身軀化為江河山川的描述,而花都流傳的盤古神話卻是沒有這些。

都知道,在史學的界定中,中華文明發祥於中原的黃河流域。於是,有學者設問:盤古的神話是不是也有可能誕生於此呢?雖然,還沒有太多的實證來支撐此學說,但是,卻也無法絕對的否定。或許,古“桂林”(來賓)就是盤古文化的發源地,但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它們彼此影響滲透相互交織並啟迪著人們共同認知這個世界。

“盤古”是真實存在的人嗎?“盤古”後代被發現,此地的人都姓盤

雖然,對於盤古神話的具體起源和發展流變,專家們尚有許多不同的意見,但是,對於其起源於“百越之地”的說法基本上達成了一致。在專家們看來,被視為中華民族創世神的盤古開天闢地,應該就是起源於古代的“百越”之地。所以,嶺南或者說是廣東先民,有可能就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創世神的創造者。

參考資料:

【《盤古圖考》、《魏大饗記殘碑》、《後漢書南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