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比丘啟建西方極樂淨土的三大特點

法藏比丘是阿彌陀佛的前身。在世自在王如來時,他是一個大國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他在考察了二百一十億佛國後,攝取其優點,建立四十八大願,然後依願修行,經無量劫千積功累德,終於建立了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之所以能建立起法界最美好的西方極樂世界,是因為他一開始就與眾不同:

法藏比丘啟建西方極樂淨土的三大特點

一、啟建方式不同。一般眾生修行都是發成佛之願後,再依願修行,經無量劫成就佛道後,便開始去十方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度化有緣眾生。法藏比丘開始也是發願,但他不是發願先成佛,而是發願先建一個“國土第一,道場超絕”的淨土。發願後,他也沒有馬上去修行,而是請世自在王佛幫忙,讓他遍觀十方佛國,然後透過五大劫思維,取其精華,成就四十八大願,給自己未來的世界設計了一幅宏偉藍圖。藍圖設計好後,再依此修行。由於法藏比丘願行廣大,設計周全,經無量劫積功累德,最終成就了法界第一殊勝世界一一西方極樂世界。先設計,後行動;先建淨土,後成佛是法藏比丘構建淨土的殊勝之處。

法藏比丘啟建西方極樂淨土的三大特點

二、度生方式不同。八相成道是諸佛度化眾生的主要方式,即到有緣世界去示現八相成道,隨緣度生。而法藏比丘度生的方式則與之不同,他不是去有緣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度眾生,而是構建一個道場超絕的世界,利用願力攝受有緣眾生到他建立的極樂世界來修行,並且他承諾“臨終接引,一生成佛”。由於眾生臨命終時,他親自來接引,給了眾生很大信心。這兩種度生方式,就像兩個大學生,一個畢業後去偏遠山村支教,希望那些窮苦學生透過學習,改變命運。一個畢業後便去辦了一所好學校,把那些窮苦學生都接到學校來學習。八相成道是傳統的度生方式,是去有緣世界隨緣度生,效率有限。往生極樂是阿彌陀佛的度生方式,是憑願力攝受有緣眾生來極樂世界修行,效率高。

法藏比丘啟建西方極樂淨土的三大特點

三、度生的要求不同,法藏比丘是要求一生成佛,“令我於世,速成正覺”。他不僅要求自己一生成佛,也希望眾生能一生成佛。然而要怎樣才能做到一生成佛呢?如果按傳統方法,修戒定慧,滅貪嗔痴,斷見思惑,最少也要三大阿僧祗劫。眾生在修行過程中,在生死苦海進進退退,頭出頭沒,很難超越三界六道。阿彌陀佛為了能使眾生快速成佛,一生成佛,他採取了兩個措施,一是透過四十八大願將眾生從生死苦海的此岸接到極樂世界的彼岸,解決了眾生修行過程中最難最苦的一個階段,即分段生死。二是給予眾生無量壽命。眾生一到極樂世界,都是無量壽。由於壽命無量,可以一直在極樂世界修行,直至一生補處,最終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