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言語不通非眷屬之“悟淨、悟淨!”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戰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淨

《西遊記》言語不通非眷屬之“悟淨、悟淨!”

本回梗概:

唐僧師徒三人脫離黃風嶺,一路平陽之地,不覺間走到了流沙河。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

師徒三人正在躊躇之際,水裡竄出來一個紅毛怪,徑搶唐僧。

悟空保護住唐僧,八戒與紅毛怪戰在了一處。二人戰鬥力相近,打了二十多個回合不分勝負。

悟空看著心急,安頓好唐僧過來參戰。紅毛怪自知不敵,躲入水中不見。

悟空兄弟二人商議,由八戒去水中與紅毛怪作戰,悟空在岸上接應。

可是一連試了兩次,都功虧一簣。無奈,悟空去請觀音菩薩幫忙。

觀音菩薩派木叉拿了寶葫蘆前來解圍。紅毛怪原是觀音菩薩安排的徒弟,聽聞木叉來了,紅毛怪乖乖拜了唐僧為師,並被賜名為沙和尚。

沙和尚項下九個人頭骷髏在寶葫蘆加持下變作一個筏子,載著師徒四人渡過了流沙河。

《西遊記》言語不通非眷屬之“悟淨、悟淨!”

本回開始,為了更清晰的梳理出頭緒,根據《西遊原旨》編制導圖,以方便閱讀。

沙和尚在電視劇版《西遊記》中感覺存在感不強,臺詞也少,印象說的最多的是“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二師兄,師傅被抓走了”、“二師兄,大師兄說的對啊”。沙和尚就是這樣一個和事佬的存在,主要本領是和稀泥,而在真正的修行上,這個和事佬是非常重要的。

1、上回說黃風怪是代表意志不堅定,是遭此磨難的病根。而本回是想說明,病好了正常應該是什麼樣的(此處值得思考:生病什麼感覺很好描述,而沒病時應該什麼樣卻不曾用心體會)。正如《原旨》言“此回專育收伏真土、和合四象、攢簇五行之妙用也”。

《西遊記》言語不通非眷屬之“悟淨、悟淨!”

2、曾經有人形容愛情就像“握不住的沙,不如揚了它”。雖然是個玩笑,但也充分的體現出流沙的特性——既要用力握,又不能太用力,相信每個人抓沙子的時候都有這樣的感受。所以很多人形容時間就像流沙,也是取流沙這種無法掌握住的特性。

流沙,五行屬土,但土卻不單單指這種流沙。

五行土,按方位有東、南、西、北、中土;

按四季,有春、夏、秋、冬土(每個季節的末月為土);

按地支,有辰、戌、醜、未土。

到底土是什麼?什麼又是真土呢?

窮究這個問題就好比要握住手中的沙,越刨根問底,越離題千里。《西遊原旨》所說“

殊不知真土即在假土之中,假土不在真土之外

”即是正解。

《西遊記》言語不通非眷屬之“悟淨、悟淨!”

3、“河中鑽出一個妖精,一頭紅焰發蓬鬆,兩隻圓睛亮似燈”,具有火也;“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具有木水也;“身披一領鵝黃氅”具有土也;“腰來雙攢露白藤”,具有金也;“項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九宮相穿,拄杖在手,土運四象也。總言真土備有五行,羅列九宮,無不拄杖而運用之。(這段為<西遊原旨>原文)

以前在學習五行基礎知識的時候,就對土很困惑,不知道為啥要土運四象,每四個季節的最後一個月要屬土。

現在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樣的:火、木對應陰陽中的老陽和少陽;水、金對應陰陽中的老陰和少陰,而土相當於一個無形的框,將這四股力量限定了一個範圍,並促使他們之間互相輪轉,這個是真正的土的作用。個人認為,科學公佈的DNA雙螺旋的結構,就是太極圖所表達的內容之一,而雙螺旋結構的外框,或者說中間的連結化學鍵,就是土。

《西遊記》言語不通非眷屬之“悟淨、悟淨!”

所以,土是陰陽五行學說中,不顯眼卻非常重要的存在。就像沙和尚的作用是一樣的,呵呵。

4、八戒戰沙僧,取木克土之象。個人理解,既然知道這個流沙河中的水怪是真土,那麼該怎麼降伏這個真土,作者是在用去偽存真的方式,告訴讀者,簡單的用剋制去降伏真土,就把五行想簡單了。

過去我就想的很簡單,所以一直很疑惑:五行生來生去,克來可去能怎麼樣?比如木克土,當時想到是因為木能穿破土壤,所以木克土;而如今還能明白土承載這木,沒了土,木也就沒有根基了(不要抬槓說有無土栽培,說這個我只能說正好證明了水生木,哈哈)。而且五行金、木、水、火、土並不單單的指五種代表性的物質,而是指的五種型別的能量,是五種辯證的關係。

所以,八戒幾次下水都只是稍微的佔了上風,然後被怪逃回水中,急得悟空和八戒拌嘴。

《西遊記》言語不通非眷屬之“悟淨、悟淨!”

5、在拌嘴中,作者分明的提出瞭解決之道“

八戒嚷道:‘你這弼馬溫,真是個急猴子!你再緩緩些兒,等我哄他到了高處,你卻阻住河邊,教他不能回首呵,卻不拿住他也!他這進去,幾時又肯出來?’

答案就是,“

再緩緩些兒

”、。

個人堅定的以為,《西遊記》一定是道家的高人所著,裡面講訴很多修行的火候和次序。這裡就是告訴讀者,只用剋制去降伏真土,就在火候上過了,太燥,有些激進,得不到好的效果,那麼這時就該“

緩緩些兒

”、“

哄他到了高處

”,等目標完全出來,看得分明時,再迅速下手,方是收服真土之妙法。

6、“

緩緩些兒

”是做什麼呢?這就很有說道了。就好比“潛龍勿用”的“勿”字,一定是不用嗎?不一定的!“

緩緩些兒

”的做法,作者也給出了答案:

第一步,先別急,虛其心,實其腹再說。“

待老孫去化些齋飯來,你吃了睡去,待明日再處。

第二步,去南海,找觀音菩薩。“行者道:‘師父莫要煩惱。這怪深潛水底,其實難行。八戒,你只在此保守師父,再莫與他廝鬥,等老孫往南海走走去來。’”

第三步,見菩薩,得要點,

言語不通非眷屬

。“

寶杖輪,釘鈀築,言語不通非眷屬。只因木母克刀圭,致令兩下相戰觸。沒輸贏,無反覆,翻波淘浪不和睦

這三步下來,問題迎刃而解,沙和尚歸順唐僧。

其實這三步我們很常見,就是(1)先別想了,吃飽飯、睡一覺;(2)深呼吸,平靜下來重新找頭緒(言語、思路上的溝通);(3)找到頭緒就動手去做;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這三步都能解決,相信遇見過問題的大多數人都有體會。

這裡的關鍵就是,“

言語不通非眷屬”

這句話,我們平常所面對的大部分問題,也都是這個原因。比如常見的婆媳矛盾、工作同事或上下級的矛盾、生意合作或競爭中出現的矛盾等等,幾乎所有的矛盾、爭端、問題都是歸根於此。

像悟空和八戒開始的樣子,自恃強大,妄圖用簡單的剋制去解決問題,結果要麼是不成功,要麼是會產生出新的問題。

《西遊記》言語不通非眷屬之“悟淨、悟淨!”

7、本回的盤迷一:悟淨。八戒戰悟淨,就是以戒求淨之意。

絕大多數的信仰都是有戒律的,戒律的目的在我看來就是幫助修行者達到“淨”和“靜”的狀態。而為什麼《西遊原旨》要說“

提綱‘八戒大戰流沙河’,是徒以戒求淨,而淨者反不淨;以戰制流,而流者更覺流。

”呢?

個人認為,戒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認為只要做到戒,就完事具備,就能降伏真土,就如悟空、八戒幾次三番去找沙和尚賭鬥而未果。

所以原文“

那木叉捧定葫蘆,半雲半霧,徑到了流沙河水面上,厲聲高叫道:‘悟淨!悟淨!取經人在此久矣,你怎麼還不歸順!’

這兩聲“悟淨”,不知道讀者有沒有被叫醒的感覺。我個人看到這裡,確實聽到到了作者心底的喊聲。

這也是前文所講,“

言語不通非眷屬

”的原因,就是沒有悟淨,而只是逞強用“戒”。

到這裡,唐僧先悟空、後悟能、最後悟淨,可謂完成了修行人的內在基本功,迎接他的將是更多修行路上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