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氣貴先天,無火為炁

氣的含義雖然很多,養生家卻將之分為先天氣與後天氣二種。“炁”這是古文的“氣”字,上面的“無”,就是無的古字,下面的四個點就是火的變體。無火之謂“炁”。人“心”屬火,人能做到心清靜,無思無慮,才是真“炁”氤氳的境界。所以道家經書提到“氣”便常用這個“炁”字。

太極拳:氣貴先天,無火為炁

文天祥《正氣歌並序》,“諸氣萃然”,分氣為水氣、土氣、日氣、火氣、米氣、人氣、穢氣七種。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卻敵不過文天祥之“浩然正氣”。

陳品三先生為太極拳名家,他把氣分為中氣、血氣、橫氣、惰氣、逆氣等五種,他說:

“中氣即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不剛不柔,至當卻好之氣”。

“血氣乃血脈中流通之氣,即拳家所謂橫氣也,全仗年輕力猛,而以不情不理凌壓敵人,偶遇行手,氣雖大亦敗……。至於中氣,能令人進不敢進,退不敢退,渾身無力,極其危難,足下如在圓石上,不敢亂動,幾乎足不動,即卻跌倒,此時雖不打敵,敵自心服”。

“平素先養氣,臨場先順氣,勿使有惰氣參,勿使有逆氣橫”。

他主張打拳以調養血氣,呼吸順其自然。其所謂“中氣”,與中醫所謂之“中氣”同,指個人之精神言。

陳炎林先生亦為太極拳家,他把氣分為上層氣與下層氣兩種。他說:

“太極拳初步之呼吸,專用鼻而不用口,與普通呼吸不同。且至藝高時,胸腹之氣;可分上、下兩層,呼時上層氣“後天氣”由鼻撥出,同時下層氣(先天氣)反降入丹田。吸時上層氣由鼻吸入,同時下層氣反由丹田逼上。此種境界俗曰氣通,凡習正宗太極拳至相當程度,均能達之。然初習切勿勉強,但求呼吸自然,身體舒適而已。否則強使氣沉丹田,必生病症。”

這已說得相當詳細了。後漢名醫華佗,發明五禽戲運動,以消谷氣。他說:

“人身常搖動,則谷氣消,血脈通,病不生。”

悟元子說:“練先天之氣,而呼吸之氣自然調和……先天成,後天化,學者努力修持,方能有驗,否則後天且不保,而況先天乎?”

太極拳:氣貴先天,無火為炁

三豐祖師說:

“休忘氣,調真息,但守虛無運坎離。”

道家與太極拳家將氣分為先天與後天,內呼吸與外呼吸,其關係之密切,可以知之。

道家稱此先天之炁曰“真氣”,又曰“靈氣”,認為此氣乃與生俱來,靜坐與打拳,不過在假後天之形以貫串之。孫祿堂大師有言:“此舉在假後天之形,不用後天之力,一動一靜,純任自然,不尚血氣,意在練氣化神耳。”

“人生而有元氣,於身體內外,流行不息,此一氣,即太極。以體言,為太極,以用言,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一氣活活潑潑,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古人不明示於人,不能筆之於書,即此也。學者能以開合動靜相交發,悟其本源,則可以在各式圜研相中得其妙用矣。”

是知行功心解前面之行氣、運氣,俱屬後天。正因為後天,所以行氣務令沉著,運氣務令順遂,否則,乃不能便利從心。所以陳品三先生說:

“打拳時……若硬手純是煉氣,氣煉成亦能打死人,但較之於理,究竟低耳。”

“習此藝者,往往失之於硬,蓋由尚血氣,不尚義理……”

楊澄甫說:

“練太極拳,應全身鬆開,不使有絲毫之拙力,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束縛,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血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血氣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長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

是故行功心解後段之不在氣、在氣、有氣、無氣之“氣”,系屬先天。正因為先天,所以不可以意使之。如果以意使之,反使血氣停滯,轉動不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