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鴕鳥心態”也有可取之處,那就是提升你的幸福指數

北宋大臣富弼第一次出使契丹時,路上接到家書,說女兒夭折,心中悲痛,卻無法回家;第二次出使契丹時,家書說夫人生了一個男孩兒,心裡非常高興,但也不能回家祝賀。從這以後,他只要出使在外,收到家書一律不拆開就燒掉了。左右疑惑不解,便問他原因,他說:家書固然重要,但如果看了,平白又增添許多憂慮,還是不看為好。

呂蒙正剛調到中央時,就有人在背後說他的壞話。呂的部下替他抱不平,一定要去查個水落石出,他趕忙阻攔說:如果知道了這個人是誰,我就會一輩子記住他的不是,那就可能會少了一個朋友,多了一個敵人,還是不知道的好。

“鴕鳥心態”也有可取之處,那就是提升你的幸福指數

公元200年春,曹操大勝袁紹後,發現了部下不少人與袁紹暗通訊息的書信,謀士建議他將這些人一併殺掉,曹操卻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況眾人乎!”於是將書信全部燒掉,不再過問此事。

米芾酷愛古人字畫,有人為託請他辦事,特拿來一幅珍貴字畫相求。畫在他家裡放了三天,他連看都沒看一眼,又命僕人歸還。僕人不解,米芾解釋說:不看的話,我還可以當它是贗品來自我安慰,如果開啟後,我愛不釋手,忍不住要收下,那豈不是要壞我的官聲了?還是不看的好。米芾立志要做個好官,但他深知自己拒腐蝕的定力不夠強,所以,乾脆也當一回“鴕鳥”,眼不見就不動貪念。

在京劇《打金枝》裡,唐代宗跟自己的兒女親家、大功臣郭子儀拉家常時,有一句語重心長的經驗之談:不痴不聾,不做家翁。其實,說的也是眼不見為淨的意思。現實生活中,那些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因為他們看了太多不該看的事,聽了太多不該聽的話,結果自尋煩惱。反倒是那些不理閒事、眼耳“閉塞”、心無掛礙的人,生活得輕鬆愉快,幸福指數頗高。

(作者:陳魯民)

(摘自《傳奇故事·百家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