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譜》對於筆法繼承的意義

談起筆法,許多書友都認為它是非常神秘的,因為傳說神人授漢代蔡邕筆法,自然大家視他為鼻祖。其實漢代書法技法已然成熟,如蔡邕一般的人物應當不在少數。而蔡氏所遺《九勢》,則為最早期書法筆法的金鑰。

《書譜》對於筆法繼承的意義

《書譜》對於筆法繼承的意義

因神人相傳的神秘與珍貴,筆法的傳承自然是也是神秘的,是以家族式的方式進行的。或傳子,或傳女,或親友,絕對密不外傳的。作為鼻祖的蔡邕,第一繼承人絕對是非親不傳,非至友不與,其他一概人等只能望洋興嘆!據說蔡邕筆法傳承脈絡經歷這些人:崔瑗、蔡文姬、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郗超、謝拙、羊欣,羊欣、王僧虔、蕭子云、阮研、孔琳之、智永、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陸束之、陸彥遠、張旭、李白、徐浩、顏真卿、柳公權、懷素、鄢彤、韋玩、薛稷、李北海。看到沒,這些人都是承接有序,脈絡貫通的,外人絕無機會,這其間有鍾繇掘韋誕墳得蔡邕“筆論”之說,頗為有趣。

韋誕亦當時書家,他藏有蔡邕的“筆論”,因此書法造詣非凡。鍾繇對筆論垂涎已久,多次借閱而韋誕不肯,氣得他捶胸嘔血,曹操用五靈丹救了他一命。直到後來韋誕過世,鍾繇便派人掘墳得“筆論”,精研日久,終於成就一代大家。

《書譜》對於筆法繼承的意義

從書法發展的角度看,筆法是古代書家實踐總結的經驗與規律,掌握它對於學書是十分有益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歷代書家對筆法都是極為重視的。然而得到它的書家們把它當成了“祖傳秘方”,他們或將這種理論知識深藏高閣,或將之帶進棺材,尋常人萬金難求!例如清人張照為了學到書家王鴻緒的筆法,曾經以偷偷摸摸的方式窺視王鴻緒作書。元代趙松雪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此說佐證了筆法的存在。

《書譜》對於筆法繼承的意義

由於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筆法的傳授,不像如今學校課堂科學而系統的講授,而是以意會為主,注重學習者自身的頓悟。所以,筆法的傳授也被神秘化,複雜化,讓學書者感覺雲山霧罩。大量的比喻,晦澀難懂的形容,比如,“錐劃沙”、“屋漏痕”……很文藝範,但卻無法實踐,一聽就會,一學就廢。孫過庭在《書譜》中也說:“徒使繁者彌繁,闕者仍闕”。加之理論擁有者的私心與小氣,筆法自唐以後失傳,筆法高度成熟完備代表的晉人作品墨跡罕見,使學書者愈加困頓。後世偶有天才書家橫空出世,亦不過透過先人墨跡得晉人筆法一二皮毛而已,格調韻味遠遜晉人。

《書譜》對於筆法繼承的意義

那麼,去古如此之遠的我們當如何學習書法呢?傳世的王羲之手札全是下真跡一等的摹本,《十七帖》、《閣帖》、《大觀帖》又是更下之的石刻,其他書家作品更是寥寥,直接取道二王顯然是有難度的,晉人只能給我們一個仰望的星空而不可得。另尋他途,其實唐人所去晉人不遠,甚至親見晉人真跡也是常事。他們的墨跡中大量繼承反應了真正的晉人筆法,是晉人筆法的忠實粉絲,我們應當將目光鎖定在唐人墨跡作品裡,探尋失傳的寶藏秘籍。遍觀有唐一代書家,可謂人物輩出,作品更浩如煙海,而選擇最適合者,莫如《書譜》!其字數多,3500餘字的規模,遠超同期其他作品,內容又是一篇精美的書論,是我們學習的最理想範本。筆者認為透過《書譜》進入書法的天地,不失為最佳捷徑,面對這部恢宏鉅製,我們學書者有何理由不去一探呢?

最後,幾張先賢作品圖片送上。

《書譜》對於筆法繼承的意義

《書譜》對於筆法繼承的意義

《書譜》對於筆法繼承的意義

《書譜》對於筆法繼承的意義

《書譜》對於筆法繼承的意義

《書譜》對於筆法繼承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