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一遇到事就焦慮不安,而有的人卻處變不驚?

焦慮(anxiety)

是對前途命運、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

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引起的恐懼,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焦慮心理,有的人會表現出來,有的人則會深藏不露。

這取決於當事人經驗的累積,內心的強大。內心藏不住事,很容易表現出焦慮不安的人,常常源於錯誤的自我暗示,而那些心裡有多件事也能應對自如的人,則使用了正確的暗示。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一遇到事就焦慮不安,而有的人卻處變不驚?

暗示效應(effect of hint)

是指用含蓄、抽象的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使其思想和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暗示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拯救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關鍵在於接受心理暗示的個體自身如何運用並把握暗示的意義。最常見且最有效的是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self-suggestion)

是指透過五種感官元素(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給予自己心理暗示或刺激。

自我暗示又分為積極的自我暗示,和消極的自我暗示。消極的自我暗示常常會受到墨菲定律的影響。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一遇到事就焦慮不安,而有的人卻處變不驚?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墨菲定律說的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很有可能發生;凡是可能出錯的事,有很大可能會出錯。

焦慮常常表現為著急、緊張、恐慌、不安等情緒,當我們表現出這些情緒時,大多數人的固有思維方式都是透過消極的自我暗示來實現的。

比如不要著急,不要緊張,不要慌張,不要害怕,不要不安。而墨菲定律指出你越擔心某些情況發生,它越有可能發生,而且是以極快速的方式出現,並帶來最大的損失。

你越怕什麼,就越來什麼。表現為越來越著急、緊張、恐慌、不安,最終行露於色顯露出來。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一遇到事就焦慮不安,而有的人卻處變不驚?

而那些心裡有很多事仍然應對自如的人,除了無數經驗的累積導致的內心強大外,常常運用了積極的自我暗示。

他們暗示自己要放鬆、要鎮定、要冷靜、要堅強、要穩重、要有信心,然後經過不斷的重複後,身體表現出所期望的結果。

其次,也可以透過調整呼吸讓自己鎮定。深呼吸再慢慢地吐氣,重複五六次後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一遇到事就焦慮不安,而有的人卻處變不驚?

最後,運用

移情(Transference)

即轉移情緒,人是環境的產物,很容易受到情境、氛圍的影響。心情不好時,就不要聽一些悲傷的歌,只會讓我們心情更不好,還會感覺整首歌詞都在描述你此刻的心情。

當我們處於悲傷、壓抑的情緒時,不要去想悲傷的事,而是要想象令自己開心的事,或者換一個環境,去到一個讓自己感到放鬆和舒服的地方,暫時與當時不好的情緒隔離,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你也想成為心裡有很多事仍然能應對自如的人,不妨多經歷,多思考,多總結,然後再運用移情和積極的自我暗示的力量。所思即所想,想要就能得到!

原創文章,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三分鐘說心理,專注分享最實用的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