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為政篇——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論語信述》為政篇——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原文】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白話】

孔子說:“看看他平日的所作所為,觀察他以往的所行之事,審視他的存心之處。這個人還能怎麼隱藏呢?這個人還能怎麼隱藏呢?”

【釋詞】

所以:

以,為、做。所以,所為、所做之事。按:朱子解做“為”可能源自《大戴禮記》。

所由:

由,經由、經過。所由,表示過往的所行之事,其所由來。

所安:

所存之心,存心之處,指用心。《正義》:“‘安’者,意之所止也。”劉宗周:“人心自有安處,是平日誌向所決。積漸慣熟,安頓其中,而

不自知者

。”

《正義》:“終始者:‘所以’是即日所行事,終也;‘所由’是前日所行事,‘所安’是意之所處,亦在平時,皆為始也。”

視、觀、察:

此三字有淺深之次序。《榖梁傳》:“常事曰視,非常曰觀。”劉沅:“視略而觀詳。朱子曰‘察’則又加詳。”《說文》:“察,覆審也。”陳祥道:“見之之謂視,達視之謂觀,詳視之謂察。”

人焉廋哉:

焉,即“安”,是“怎麼、哪裡”之意。廋,隱匿、藏匿。錢穆:“由上述看人法,其人將無可藏匿。”

【先賢精義】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孔子言觀人之法也。觀人之法,據跡考心,由顯極微,方是徹底窮源學問。

劉沅曰:

人才不一,其所成就必徵諸言貌以為端,而考其生平,志行堅貞,始可定之。

戴望曰:禮,公卿大夫士皆選賢而用之。當春秋時,世卿專國,閉賢者路,故孔子陳文王官人之道以為大法。

李炳南曰:

如何知人,此章“視觀察”三句經文就是知人的方法。視、觀、察,以淺深次第為義。“視其所以”,就是看此人平常所作之事。“觀其所由”,這也可以說,從遠處看此人如何辦事,亦即由過去的特別事蹟,進一步認識此人。“察其所安”,就前述所視所觀之事而言,詳察其辦完事情之後,他的表情如何,以明其本意。潘維城說:“行善而安之,則善日進。有過而安之,則惡日積。”

《論語註疏》曰:

此章言

知人之法

也。視其所以行用(按:日常),觀其所經從(按:過往),察其所安處也(按:存心之處)。言知人之法,但觀察其終始,則人安所隱匿其情哉?再言之者,深明情不可隱也。

江熙曰:

言人誠難知,以三者取之,近可識也。

唐文治曰:

知人之要,必

先自視、自觀、自察,而後可以知人

《論語正義》曰:

(《大戴禮》)又云:考其所為,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此之謂“視中”也。“視中”者,

誠在其中,此見於外,以其前佔其後,以其見佔其隱,以其小佔其大

。則此,所以,所由,所安,皆是“視中”。夫子取為知人之法,蓋此三語。

朱子曰:

事雖為善,而意之所從來者有未善焉,則亦不得為君子矣。所由雖善,而心之所樂者不在於是,則亦偽耳,豈能久而不變哉?

《四書辨疑》曰:

蓋“所以”者,言其現為之事也;“所由”者,言其事蹟來歷從由也;“所安”者,言其本心所主定止之處也。觀人之道,必先視其現為之事:現所為者雖善,未可遽以為君子也;現所為者雖不善,未可遽以為小人也。須更觀其事蹟來歷從由,以察本心所主定止之外,則王莽心主於篡漢,伊尹心主於致君,至此則君子小人善惡之實,始可判也。

《松陽講義》曰:

謂情偽之難測而世路之險巇者,此知責人而不知責己者也;謂知人之明不可學者,此知責天而不知責己者也。又須知此是論人如此,若待人之道則不然:一善可取,不忍棄也。今日學者讀這章書,須將聖人觀人之法先去自觀,所為果有善無惡乎?所為善矣,意之所從來者果盡善乎?果心安意肯而非勉強乎?苟有纖毫未善,須痛自滌濯,使徹內徹外,無一毫不可令聖人見,方是切己學問。聖人待人必忠厚,而觀人必精詳。

呂晚村曰:

知言乃所以知人者也。

知人是性之德,智之用

,不是做工夫處。凡人情偽,自上古至今日無異也。聖人窮理盡性,能知鬼神萬類之情狀,其道固如是,非為末世奸險而聖人為立鉤距之術也。

錢穆曰:

此章乃由跡以觀心,由事以窺意,未有觀人而可以略其心意於不論者,學者其細闡之。

《論語信述》為政篇——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附錄】

陳祥道曰:

所以,其所行為者也;所由,其所趨向者也;所安,其所安止者也。其所由難知於所以,而非視所能盡,故觀;所安難知於所由,而非觀所能悉,故察。顏淵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其所以也;願無伐善無施勞,其所由也;三月不違,陋巷不改,其所安也。古之觀人者,其精或致於九德;其粗,或止於九驗。或觀之眸子,或得之眉睫。其所觀雖殊,要不過是三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