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史記一司馬

拜謁司馬遷祠

王滔

春節假期終得閒暇,與家人同遊韓城、拜謁司馬遷祠。關中東北隅的韓城,這個曾經凝聚中國古代文人精神的地方,寄存著一塊中國文人的“骨頭”。它是中國文人心中的聖城,所有中國文人的“故鄉”和精神家園。雖不敢自稱文人,也不是第一次造訪韓城,但多年來仍念念不忘,心嚮往之。

抵達首日便迫不及待地前往韓城市芝川鎮拜謁司馬遷祠,整個祠墓沿梁山而建,行至山腳下,首先吸引我駐足的是正門額上啟功先生所書“漢太史司馬遷祠墓”的牌匾,字型格調清雅,氣息高華,大家之風範昭示歷代文人墨客對司馬公的尊崇。拾階而上,一路蜿蜒盤曲,彷彿司馬公坎坷跌宕的一生,歷經九十九級,才抵山門。山階間,一木製牌坊上書“高山仰止”,背書“既景乃岡”,皆清秀有神,端詳著《詩經》中的詞句,緬懷司馬公一生的不屈,使人頓生敬仰之情,聽當地友人介紹此匾為韓城名士強漢三先生所書,先生早年參加革命,是當地民盟的代表人物,本身也是一位司馬精神的踐行者,難怪從字中可見一股不凡之“氣”。繼續攀登,遠上雲端的黃河,壁立萬仞的群山,又恰如太史公的傲岸與高遠。登階步入祠堂,院中古柏蒼天,遊人雖多卻難掩幽靜。“史聖千秋”四個大字赫然入目,兩旁“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憤著成史記照塵寰”的楹聯令人肅然起敬,殿中司馬公坐像,長鬚飄拂,雙目炯炯,剛毅凜然。坐像微微朝向北方,與同處韓城北部的好友蘇武墓遙相對視,在顯示司馬公不凡的抱負和胸懷之餘,多了一抹人情味。端坐的司馬公像長鬚飄飄,絕非宮刑加身後之容貌,友人說,韓城人力圖恢復司馬公的男兒之身,認為威武豪邁的司馬公,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史聖。從宋至清,一代一代的後人不斷增添石碑、廟宇、牌坊,從未間斷,現存碑文六十六塊,可謂碑石林立,最早起於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604年),最晚到1958年春郭沫若先生手書的詩碑。郭先生的五律詩氣勢磅礴,情真意切:“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律詩碑拓成為遊人必存之寶物。因為聽說過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撰文並書的碑石,便四處尋找,終於在寢殿右側見到一塊被拓得墨痕斑斑的小塊碑石,記述了傳說司馬遷的“侍妾隨清娛”託夢給褚遂良的故事,碑文是否為褚遂良所書多年來學者們爭論不休,但其中唯一不需爭辯的便是後世對司馬公的崇敬和懷念,即使“外族”入主中原也對司馬公崇敬有佳,元世祖敕命修建司馬遷墓便是見證。古往今來、他族異姓無不對司馬公的人傲骨“高山仰止”。

不覺間天色漸晚,依依不捨的下山,心中充盈一股被薰陶地傲然正氣。

韓城之旅不虛此行,在中國文人精神家園飽受薰陶,收穫良多。拜別司馬遷祠,融入芸芸眾生,心間陡然增添了幾分豪邁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