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淡去的地名-----留旗院

從“天下第一大村——周村”,向東15華里,有個村莊,名叫“南營”。這南營以前是屬於周村區的一個公社,這南營村緊靠孝婦河,是個環境優美,物產富饒的寶地。

從南營村再向東約一華里,有個去處名叫“留旗院”,說起這兩個地名,還與唐朝薛禮薛仁貴有關,這並非是胡拉硬扯、牽強附會,在南營村頭的村碑上,有碑文記載。

據說薛禮徵東在此安立軍事大營,相對於其他營寨,此營在南,故為“南營”。此處緊靠孝婦河,汲水極其方便,設想幾萬大軍同時飲水做飯,如果不靠河流,僅憑几眼水井如何應付的過來?

這南營暫不細說,因後來逐漸有人居住繁衍,形成了一個大村莊,就是村名南營。

南營村東邊的這個“留旗院”,在當時是頗有名氣的,這裡原來是個規模宏大的寺院,名叫“福盛寺”,始建於何年,無從確鑿考證,相傳為魯班所建,那魯班又名公輸班,春秋時期人,顯然不是那個時期所建,可也間接說明修建的歷史很久遠了。

這留旗院規模宏大,到底有多大?簡單的說,佔地上千畝。院內有青松翠竹,樓閣亭臺,千年古樹枝葉茂,尊勝禪房草木香。唐朝詩人常建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寺院有多深?這樣說吧,每天早晚小和尚去開關寺院大門,都是騎著毛驢來回的。

薛禮東征軍在此看到寬闊的寺院,清澈的孝婦河水,正是駐軍的好地方,就在此地駐紮。為了便於後軍前進,就在寺院內安立大旗一面。有人可能會說一面旗能有多大作用?古代但凡行軍打仗,沒有無線電聯絡,全憑旗幟引導,距離稍微一遠,地平線就擋住了視線,你看那海洋中的船隻,由遠處駛來的時候,也是先看到船帆,況且地表有森林蓬蒿莊稼地,還有房屋村鎮小丘陵,有高高的旗幟,就明顯的多了。並且根據旗幟的不同變化,可以傳遞更多的資訊,以致後來創立了“旗語”。

這薛禮也確有其人,姓薛名禮字仁貴,家鄉是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即現在的山西省河津市修村人,生於公元614年,活了70歲,因病去世。生前立下了赫赫戰功,能文能武,文的是有自己的鉅著《周易新注本義》,武的是三次東征高句麗。

他的第一次東征時,僅是一名剛入伍的兵卒,因單獨救了將領,而暫露頭角,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賞識。第二次東征,已是以副將身份參戰,手持方天畫戟,正如《三國演義》中呂布所用的兵器,單騎突入,生擒敵將。第三次東征時,是率眾軍一路高歌,大獲全勝。

東征軍離開此地時,並沒有把大旗一併帶走,而是永久留在此地,因而“留旗院”,取代了“福盛寺”的名稱。

時光荏苒,後來在歷史上“留旗院”經過三次縮小,到清朝末期,還有大約十畝地的規模,分為東、西兩個大院。東院:院門口有株大柳樹,夏天許多人來此乘涼歇腳。院內,南邊有廟房三間,過道門有“四大天王”持兵而立,兇猛威嚴。北邊是三間大殿,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十八羅漢及童子。東邊的廟房供奉的是關聖帝君,西邊廟房供奉的地藏菩薩。西院:北大殿供奉的是碧霞元君,送子娘娘,眼光奶奶等等。大殿東頭,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

廟宇的北邊,還有屬於寺院的一百多

畝良田,這些田地由寺院出租。

留旗院周邊的許多群眾都來此祈福禳災,香客絡繹,遊客攘攘,並且在寺院旁邊逐漸形成了一個文化、商貿中心,農曆二、七為集市,春、秋有廟會,博山的陶瓷,章丘的鐵器,沂州的牲口,蒙古的駿馬,都來此貿易。

後來,上世紀五十年代,留旗院內的神像被拆毀,再後來,在此建設了公社、學校、供銷社,糧所、醫院、信用社……

現在,上述單位都撤走了,集市也撤銷了,“留旗院”已是高樓林立,道路縱橫,名稱也逐漸不被人使用了,漸漸的遠去了。

2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