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家協會憑什麼收藏馬培童的焦墨畫?

毫無疑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頂端機構。更是中國繪畫最權威機構。能夠幸運被中國美術家協會收藏的藝術品,幾乎都是山峰上的寶石,王冠上的明珠。

建國七十多年來,能夠有幸進入中國美術家協會的藏品,都是國內頂級美術品。比如徐悲鴻、齊白石、何香凝、江豐、吳作人、靳尚誼、李可染、葉淺予、黃胄……的國畫作品才有機會被中美協收藏。他們盡是鼎鼎大名的畫壇巨匠和國畫大家。

中國美術家協會憑什麼收藏馬培童的焦墨畫?

中國美術家協會憑什麼收藏馬培童的焦墨畫?

馬培童既不是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副主席一樣的高層人物,也不是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或會員。憑什麼他的焦墨藝術品被中國美術家協會收藏,又為什麼能代表當代中國頂級繪畫藝術水準,參加“中國美術世界行”?

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曾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國美術世界行”,“行”的是什麼?顯然“行”的是獨一無二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行”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有的屬性。最終讓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全人類最有價值的文化財富,成為世界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馬培童的焦墨藝術品,內涵著魯迅先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那種厚重的民族文化分量和屬性。

史上中國畫壇頂級人物之一,明代國畫巨匠董其昌說過“蓋大家神品,必於皴法有奇”。古代這種“皴法有奇”相對於中國繪畫藝術而言,就是魯迅說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皴法如何有奇?獨一無二,堪稱有奇。古代山水畫中的披麻皴、斧劈皴、解索皴、牛毛皴、雨點皴、捲雲皴……,堪稱有奇。而董源、李思訓、王蒙、王維、郭熙……等畫壇巨匠也因“於皴法有奇”,獨一無二而成為民族繪畫藝術的巨匠宗師,彪炳千秋。

皴法,中華民族繪畫藝術寶庫裡的瑰寶,東方傳統文化中一種神秘奇異的繪畫技法。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馬培童矢志繼承、傳承了國寶焦墨藝術。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僅到國內各大石窟分析研究具有“石雕”特徵的焦墨繪畫造型藝術,也不遠萬里到“吳哥窟”澄懷味象。馬培童先生以其踏踏實施的筆墨實踐,最終創造出來一種到目前為止,能夠準確表現石窟像那種充滿歲月傳奇的斑駁、凋敝、荒涼、高古、神秘的皴法——焦墨刻石皴。如果單從國畫繪畫皴法的歷史演進上看,焦墨刻石皴似乎是一種表現山水畫的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牛毛皴、解索皴一樣,是用於山石肌理紋理的皴法。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在焦墨刻石皴中,焦墨代表一種墨法,是枯筆渴墨的墨法。刻石是古代中國石匠用特殊的工具在石材上刻出各種藝術或者宗教圖案的活動。而焦墨刻石皴,是馬培童把毛筆畫成錐刀,將宣紙化成堅硬的石材,將富有民族精神的文化符號——巖畫符號、陰陽線、蝌蚪線、甲骨文、佛像、拓片、中華戲曲臉譜、佛家臉譜、意向舞蹈、民族剪紙、皮影、石漢畫像、十二生肖,包括一些其他古文字融合而成的一種神秘的有著東方寫意味道的皴法。馬培童透過對文化符號的焦墨加工,讓這些文化符號本身就充滿神秘濃郁的中國寫意味,最終又將一幅幅焦墨藝術品魔幻成栩栩如生的寫實作品,成為一幅幅斑駁高古、時空久遠,莊嚴神秘的具有東方民族特質的焦墨石窟像。

這些焦墨石窟像,整幅遠看是具象,近看是意向,再近看又是滿紙的東方文化符號。焦墨刻石皴以其玄幻魔法般的變化,讓人感受到了馬培童對洞窟藝術在表現方法上的變革。這是到目前為止,馬培童創造出來的表現石窟藝術的具有東方文化特徵的獨一無二的皴法。

馬培童的焦墨刻石皴,無論是筆墨石雕造型還是筆墨木雕造型,抑或是參天大樹,山崖寺院,甚至是山脈造型。或有神秘的宗教寄託,或有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或有哲學、宗教、社會多方面的思辨。讓人撫今追昔,跨越時空。就皴法而言馬培童的焦墨刻石皴迥異於歷史上任何皴法,就皴法的表現力而言,既不輸於歷史上其它任何皴法,也因觀賞角度距離問題,讓這一新的皴法充滿魔法傳奇。

中國美術家協會憑什麼收藏馬培童的焦墨畫?

在表現麥積山石窟石雕形象時,馬培童為了讓刻石皴法能夠較好表現麥積山石窟雕像那種時光久遠的斑駁、凋敝、冷落的地域時空變化。他大量採用了刻石皴法中的具有鏽跡斑斑表現力的類似於蝌蚪一般的短皴和能表現年代久遠的且有空間層次感的陰陽刻石線。

中國美術家協會憑什麼收藏馬培童的焦墨畫?

在麥積山石窟佛像寫生中,他將古代遊絲線描藝術,與他原創的刻石皴法融合起來,並且在背景上將焦彩和彎彎曲曲,密密麻麻的各式各樣皴線符號,用焦墨鐫刻在宣紙上。讓人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和體會麥積山的石窟藝術。

中國美術家協會憑什麼收藏馬培童的焦墨畫?

在表現雲岡石窟博物館收藏的一尊石窟佛像時,他除了大面積使用密密麻麻的蝌蚪一般的符號之外,還使用了大量的古巖畫符號、意象舞蹈人形、隱隱約約的臉譜,還有悟、道、禪、佛等書法文字。這種石窟佛像表現方法,本質上偏重於具有象徵意義的古代人類符號組合。這種組合,又讓雲岡石窟焦墨佛像,在斑駁、蕭然的視覺中,赫然增強了一種東方文化的神秘感、歲月感、宗教感。

中國美術家協會憑什麼收藏馬培童的焦墨畫?

眾所周知,中國的木雕藝術廣泛應用於佛像、寺廟、家庭生活上。不像裸露在石壁上的洞窟佛像,有著長期的自然地風雨剝蝕的肌理、脈絡、紋理。在木雕佛像中,一是材料不同,二是擺放在室內或室外不同,即使經過歲月剝蝕,而外在的紋理多呈裂紋狀態。馬培童用陰線裂痕,表現木雕佛像,更貼近木雕佛像表面的歲月屬性,而用大量的蝌蚪符號表現木雕佛像的歲月感,本質上還是對木雕佛像時光流逝的寫意,意在表現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在背景上,馬培童將部分《心經》文字和人物頭像符號融通到宣紙上。這是他將刻石皴應用到木雕佛像上的一種嘗試。這種嘗試,在肌理紋理脈絡上,已經不是木雕本身留下的歲月表象。因此馬培童的焦墨木雕佛像作品,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寫實作品,實質上是用刻石皴法的斑駁、凋敝、荒寒的特性寫意木雕佛像文化的斑斕歲月。這種寫意,是歲月鉤沉的意象藝術。是焦墨刻石皴,生髮的一種特別的寫意精神。

中國美術家協會憑什麼收藏馬培童的焦墨畫?

中國美術家協會憑什麼收藏馬培童的焦墨畫?

中國美術家協會憑什麼收藏馬培童的焦墨畫?

中國美術家協會憑什麼收藏馬培童的焦墨畫?

中國美術家協會憑什麼收藏馬培童的焦墨畫?

在不斷地研究和寫生中,馬培童的刻石皴的運用,已經到了思與神合,揮灑自如的境界。在中美協收藏的吳哥窟焦墨藝術作品中,從鼻子、額頭、下巴、臉部、脖頸、身軀幾乎都是用中國古代的文化符號勾勒幻化。由於這種符號的幻化產生了皴法革命,誕生了一幅幅特殊的吳哥窟焦墨精品。奇異的是這些洞窟文化精品,要透過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觀賞距離,才能咀嚼出其中寫意和具象的韻味和妙處。而不是走馬可以觀花。也正因為如此,馬培童的焦墨洞窟藝術品具有鮮明的斑駁、荒涼的時空特徵,愈加的歲月斑斕,魔幻驚奇。

中國美術家協會憑什麼收藏馬培童的焦墨畫?

這幅焦彩作品《魂系東方》,遠看即是洞窟藝術,更是一幅充滿神秘和奇幻的山水畫。那種只有遠看才有著傳統意義上的皴線,近看又完全消失的古意皴法,充滿幻覺。遠觀神秘的洞窟流出清澈的泉水,小橋石階彎曲幽靜。近看,整幅畫面幾乎完全被各種幻化的頭像、寫意人形所佔據。唯有小橋流水和彎曲的石階小路似乎才有傳統的筆墨特徵。馬培童這種皴法革命似乎遠離了傳統意義上的皴線,但本質上依然是東方文化特有的筆墨屬性。石濤說:“天有是權,能變山川之精靈。地有是衡,能運山川之氣脈。我有是一畫,能貫山川之形神”。筆者以為 此乃皴之理,筆之法也。馬培童這種極其特殊又耐人尋味的山石肌理表現形式,神奇魔幻,鬼斧神工,令人咋舌,歎為觀止。其皴法上的革命,與石濤的一畫論有異曲同工之妙。目前這幅《魂系東方》已被天安門管委會永久收藏。

在山中洞窟寺院造型中,馬培童用密密麻麻的蝌蚪,將風雨剝蝕、荒無人跡,衰敗凋敝的山寺景象,表現得淋漓盡致。馬培童用這種皴法向人們述說著這片高原上曾經有過的壯觀和輝煌。

在巨木寫生中,他同樣用刻石皴,把大樹的陰陽紋理表現得滄桑斑駁,畫面中枯筆渴墨之下的紋理脈絡,讓人感觸棟樑之材,那種秀幹終成棟的艱辛。

中國美術家協會憑什麼收藏馬培童的焦墨畫?

中國美術家協會憑什麼收藏馬培童的焦墨畫?

中國美術家協會憑什麼收藏馬培童的焦墨畫?

在最近幾年的創作中,馬培童將焦墨刻石皴廣泛應用於新巖畫上。他將各種文化符號,化育為山體肌理,使得他的新巖畫作品似乎脫離了中國古典山水畫的概念。遠看是山,近看是符號,再變換角度又是成片的古巖畫。許多新巖畫畫面,耐人尋味。畢加索說:人人都喜歡聽鳥叫,但是大家卻都聽不懂它們在說什麼。抽象藝術乃至當代藝術從根本上已脫離了視覺概念。欣賞馬培童的焦墨刻石皴藝術,如果不經意地看一眼,似乎看不懂畫中在說什麼,但是當你從不同的視覺距離和角度仔觀賞馬培童的巖畫作品時,你會發現他的這種新巖畫,絕大部分已經完全脫離了宋元以來的山水畫視覺概念。宋以來的國畫,無論是勾線填彩,還是三段式寫意,表現地幾乎都是佛道思想中一種靜和空。是一種平靜地讓人融入天地間的藝術。而馬培童的各種符號交織的刻石皴法由於本身就包含著對東方藝術、文化、哲學、社會發展、人類歷史研究的思考。因此他的新巖畫不僅充滿了魔幻,而且更富有廣泛的思辨性。

皴法源於自然,而成於智者。焦墨刻石皴,似乎有悖於這個理論。它雖然有源於自然的成分,但高古久遠的人類活動遺蹟,形成的—中古代社會的文化符號,魔幻般地湧入馬培童的藝術世界。“本乎形者,融靈而變動者心也。”在用焦墨刻石皴的造型中,馬培童相由心生,他將東方各種文化符號與古代山水繪畫技法中各種長短皴進行改革。賢者澄懷味象。馬培童的焦墨刻石皴即是玄遠、神秘、神聖的符號,又是社會、自然、政治、宗教、道德、文藝方面的寫意,這是一種超乎形質之上的智慧皴法。

作為一種表現石窟和新巖畫藝術的各種東方文化符號,馬培童始終將它視為自己焦墨藝術實踐中的某種圖騰。它將這種圖騰與石窟留下的蕭索、凋敝、荒涼、神秘、幻影婆娑聯合起來。即豐富了石窟明暗層次,和石窟佛像特有的質感。更重要的是馬培童的焦墨刻石皴彌補了歷史上單憑長短皴線勾勒石雕繪畫作品的不足。無論是歲月斑痕,還是滄桑裂痕,亦或是神秘微笑,或是莊嚴肅穆,焦墨刻石皴都能夠以寫意符號的組合貫通,將其肌理、紋理、脈絡、質感、時空感,充滿魅力地表現出來。焦墨刻石皴,這種以民族文化符號組合為藝術手段的獨一無二的表現力,讓許多國內外觀賞者感到震撼和驚奇。

馬培童在石窟系列作品創作中,始終在探索和創新的焦墨藝術隧道中砥礪前行。只有充滿幻想和意志力的國畫家才有可能將中國畫的寫意符號和中國畫的工筆態度,甚至還包括西方的抽象思想融為一種皴法。

在世界繪畫歷史的長河中,皴法是中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馬培童的焦墨刻石皴走入“中國美術世界行”,被永久收藏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並非幸至。

丹青居士

20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