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術史話13丨秦篆漢隸 端莊潤澤

秦的標準文字是什麼

四川美術史話13丨秦篆漢隸 端莊潤澤

四川美術史話13丨秦篆漢隸 端莊潤澤

秦漢三國時期的書法

四川美術史話13丨秦篆漢隸 端莊潤澤

# 簡 介

從2020年10月起,我們陸續推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四川歷史研究院學術委員

唐林先生

所著的《四川美術史》(上、中、下)的史話故事,敬請關注。

公元前221年,六國畢、四海一,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政治制度。為什麼要實行這樣的政策呢?我國的文字究竟是怎樣的?今天我們就來大致聊聊秦漢三國時期的文字。

四川美術史話13丨秦篆漢隸 端莊潤澤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序中就說到了秦始皇統一文字的背景:在秦大一統之前,我國“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對於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來說,統一文字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這使得人們的日常交流更加便利,有標準可行。統一文字是秦始皇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豐功偉績。

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篆”,這是當時官方的通行文字。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說文解字》說:

“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

金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體名稱,指的是鑄造在殷商與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銘文,本指古人在青銅禮器上加鑄文字以記錄鑄造該器的原由、所紀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後來就泛指在各類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記錄該器物製作的時間、地點、工匠姓名、作坊名稱等的文字。我們都知道商周之所以被稱為“青銅時代”,就是因為商周時期銅的冶煉和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商周人的青銅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則以鍾為代表,“鐘鼎”便成為青銅器的代名詞。

故金文又叫“鐘鼎文”。

石鼓文,是先秦時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四川美術史話13丨秦篆漢隸 端莊潤澤

青銅器上的金文

我們一般把中國文字的書寫形式分為篆、隸、草、行、楷五大類書體。甲骨文、金文我們習慣性將其分類為古文字。

四川美術史話13丨秦篆漢隸 端莊潤澤

上面我們說到秦書有八體,除了公文來往用到的官方文字小篆之外,隸書是人們日常使用的文字,更加簡潔,方便書寫。丞相李斯是小篆的整理者。相傳,書法家趙高、胡毋敬、程邈是隸書的創作者。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也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得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也使得帛書、簡書盛行。

何為“中鋒”?中鋒亦稱正鋒,即筆桿垂直,筆鋒在筆畫中行,其線條兩邊齊平,圓渾飽滿,有立體感。中鋒運筆是用筆的中心法度。清代笪重光在書法理論著作《書筏》中說:“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優劣之根,斷在於此。肉託毫穎而腴,筋借墨沈而潤。腴則多媚,潤則多姿。”

四川美術史話13丨秦篆漢隸 端莊潤澤

中鋒與側鋒

秦篆的代表作是現藏於國家博物館的陽陵虎符。說到這件文物,倒是有件讓人驚訝的趣事。抗戰期間,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身在重慶,空閒之時,他喜歡逛逛地攤。有一天,他在地攤上發現了一件造型古樸的銅老虎,大致判定可能是件文物,便拿起來觀看,結果這銅虎突然分成兩半。郭沫若馬上意識到這可能是件古代兵符,隨即買了下來。拿回去之後仔細考證,果然是一件古代虎符。根據民國時期的王國維先生考證,“秦陽陵虎符”是子嬰(秦三世)降漢時將左半符收齊後一併獻上的國之重器,如今左右符久合一起已經鏽蝕不可分。

四川美術史話13丨秦篆漢隸 端莊潤澤

秦陽陵虎符

四川美術史話13丨秦篆漢隸 端莊潤澤

郭沫若

兩漢時期是各種書體的孕育、演變時期,隸書、草書和行楷書在筆法和形體結構上相較於單一勻稱的篆書的格局要豐富得多。漢代書法藝術繁榮的重要標誌主要是三個方面。即書體的齊備,書家群體的出現和書學的初步形成。隸書和草書使得書法藝術符號更加趨向於抽象和簡潔,同時也更具有概括力和表現力。張芝、蔡邕的出現,使得漢代書壇形成一種星漢燦爛的景象。

在漢代書法中,隸書最具表現力,其次是簡牘書、帛書。篆書出現在碑刻的匾額,以及青銅器之上,漢隸高度成熟後才有了草書。“書為心畫”的提出和書學理論的豐富,則推動了漢代書法藝術不斷向前。著名的《張遷碑》是東漢隸書成熟期間的作品。

四川美術史話13丨秦篆漢隸 端莊潤澤

《張遷碑》區域性

我們知道篆書筆法瘦勁挺拔,曲線較多,直線較少。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收筆“懸針”較多。而漢代以來,社會生活的節奏日益變快,文字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因此只有更加便捷的書體才能適應這種變化。可以說,隸書取代篆書是歷史的必然。

書法藝術的繁榮時期,始於東漢。書法家有史游,善隸書草寫;崔瑗、杜操並稱“曹杜”,二人皆善草書;張芝為“草聖”;蔡邕,創“飛白書”,善篆隸書。東漢時期還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楊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崔瑗的《草書勢》。蔡邕著有《大篆贊》和《隸書勢》。趙壹的《非草書》是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關於書法的完整論著。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一部字典兼文字學專著。篆刻有璽印繆篆。

四川美術史話13丨秦篆漢隸 端莊潤澤

漢代書法的發展與繁榮離不開統治者的重視與提倡。漢靈帝曾徵集天下工書者百人於鴻都門,曹操喜愛鴻鵠書法,曾懸其墨跡於帳中或釘在壁上賞玩。漢代也很重視書法教育,在漢武帝王朝,由於建立起嚴格的文字考試和監察制度,並鼓勵、選拔善書者進入各級政府任文職吏員,遂造成“同趨學史書”(王充《論衡·程材》),“何以禮義為?史書而仕宦”(《漢書·禹貢傳》)的社會風氣。史書,指當時律令規定政府人員必須掌握的篆隸等古今各種書體,其目的是確保閱讀經書和國家政令的準確傳達。後來帝王、后妃、童稚均積極參與的社會化書寫活動,形成“翰墨之道”。統治者的推動,有力地促進了書風的盛行。

巴蜀的書法藝術始於秦入巴蜀之後。

景帝末,蜀郡太守文翁興學成都,招收屬縣子弟入學,免其徭役,學成,高者補郡縣吏,次者為孝弟力田(意思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文翁興學為地方政府創辦官學之最早者,成為武帝時天下皆立郡國學之先導。毫無疑問,這些子弟入學的功課就有書寫文字。這是兩漢書法史的大事之一。

四川美術史話13丨秦篆漢隸 端莊潤澤

秦漢三國時期,巴蜀書法藝術大約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西漢中晚期,這一時期書法作品型別主要有:墓葬中出土的各種印章、銅器銘文、漆器銘文、磚文,器物銘文多用刀刻,筆劃細而有力。隸書較為普遍,但還有篆書作品存在。第二階段為東漢前期,作品型別有漆器、銅器、鐵器銘文,印章,磚文等,隸書較普遍,偶爾可見篆書餘韻。第三階段為東漢晚期,主要作品型別有石刻碑誌、漆器、銅器銘文,印章,磚文,瓦當文等,均為隸書,此時巴蜀地區的書法藝術已經完全成熟。

漢末以前,跟全國一樣,巴蜀地區的金石磚瓦陶題銘中的美化裝飾性書體,均為工匠作品。

中國的書法,真(正、楷書)、草,隸、篆等各種書體,從甲骨文到金文、到石鼓文,從秦隸到漢隸,再到楷書、行書等,在漢末和魏晉南北朝之前,這些主要的書體已經完成了。

文 | 唐林 編寫 | 杖藜執酒 設計 | 木子 阿倫 圖片 |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