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南宋官窯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北宋汴京官窯隨著北宋王朝的滅亡而終結,宋高宗南渡後在杭州另立新窯,這是汴京官窯的繼續,史稱南宋官窯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南宋 官窯青釉八方弦紋盤口長頸瓶

關於南宋官窯最早的記載見於南宋葉寘《坦齋筆衡》:“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緻,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南宋 修內司官窯盆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南宋 修內司官窯蓮瓣碗

這裡明確指出修內司也稱“內窯”,帶有內廷及大內的用意。

也指出

修內司官窯是仿汴京官窯形制特徵燒製的,用澄泥做範,製作極其規整,由於釉質晶瑩透徹而受世人珍視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南宋 修內司官窯鼎式爐

具體談及修內司官窯燒造地點的,最早見於明代高濂《遵生八箋》一書:“官窯在杭州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鐵,時雲紫口鐵足,乃器上仰,泑水流下比周身較淺,故口露紫痕,此何足貴,惟尚鐵足,以他處之土鹹不及此也。”

而修內司官窯遺址究竟在何處,雖經多次考察尋訪,但終未發現。直到1996年,位於杭州市鳳凰山麓的老虎洞遺址被挖掘後,很多謎團開始變得漸漸清晰。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老虎洞窯址出土的南宋官窯“修內司窯置庚子年。。。口口口口口匠師造記”刻銘青釉蕩箍

在老虎洞窯址發現了一個刻有“修內司窯”銘的蕩箍,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認同,老虎洞窯便是傳說中的南宋官窯“修內司”窯址。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坦齋筆衡》一書裡提到的“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是南宋初期設立的第二座官窯,也稱“郊壇官窯”,它的窯址在今天的杭州市南郊烏龜山一帶。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南宋 官窯葵口洗

在20世紀初期,窯址即已為人發現,瓷片不斷地流落到杭州和上海的古董市場,由此引發中外研究陶瓷的人們注意,1930年至今,到烏龜山郊壇官窯遺址訪古的大有人在。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南宋 官窯雙耳青瓷香鼎殘件

郊壇官窯遺址出土的標本,胎土呈黑灰以至黑褐色,胎較薄,釉較厚,有粉青、米黃等多種色調。

器型除盤、碟、洗等之外,仿商周秦漢古銅及玉器者甚多,顯然是受北宋徽宗提倡的仿古復古風氣影響。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南宋 官窯粉青釉出戟尊

官窯造型單純、簡練、求正不求奇,線形不張不馳,對形式美法則的控制非常講究

從比例、尺度、均衡、韻律等方面反覆推敲,給人以不張揚、含蓄典雅、靜態的內在美,對器形的任何一點改動似乎都會破壞它的美,這種對度的把握可謂恰倒好處。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南宋 官窯薄胎碗

同時

官窯瓷利用陶瓷缺陷開創了著名的紋片釉,以其獨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燒成技術,創造出紫口鐵足這些不是裝飾的裝飾

嚴格地說,這些人們不能完全控制和設計的效果不能稱做裝飾手法,它是一種材質之美,是一種本質的美。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南宋 官窯粉青釉簋式爐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北宋 官窯天青釉臂擱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中國青瓷發展歷史脈絡考析·兩宋時期(四)

宋 官窯粉青釉圓洗

“一生之中,少年才氣發揚,遂為唐體,晚節思慮深沉,乃染宋調。”

這些雖為陶匠燒造,卻供文人士大夫所用的官窯瓷,講究細膩、單純、高雅,它與唐三彩的豔麗迥然不同。

所有這些都體現出一個規律性的共同傾向,追求韻味和淡雅成了當時的審美風尚

未完

待續

溫馨說明:本文來源“北京龍泉青瓷文化院”,如有涉及文章或圖片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部發布文章,敬請註明出處。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