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和劇|浙江的“胡調班”

戲曲·和劇|浙江的“胡調班”

和劇是起源於浙江省平陽縣的戲曲劇種,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林椿(平陽人,又名阿桃)在明嘉靖年間建立和劇班社始,幾度輝煌、幾度沉寂,平陽和劇已走過了四百多年曆史。

誕生

平陽和劇的誕生,根據《溫州文化藝術史料》及《中國戲曲志》的記載:明末清初,平陽人林椿,又名阿桃,首先組班,名為“和合班”。演員大多來自平陽民間馬燈班,以村坊小調和時調為主要曲調,始時只演些馬燈班的小戲,如《大補缸》《小補缸》《浪子踢球》《瞎子捉姦》《走廣東》《湘子度妻》《昭君出塞》《賣布》《蕩河船》《小放牛》《秋江趕船》等18出小戲。

現狀

和劇舊稱“胡調班”,解放後改今名。流行於浙江平陽、泰順一帶,以唱亂彈為主,兼唱徽戲。所唱亂彈與甌劇中亂彈基本相同。

平陽人熱愛自己的家鄉戲,在和劇老藝人的支援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平陽水頭鎮和鰲江鎮的梅溪鄉分別舉辦和劇培訓班,創辦了民間職業和劇團,為傳承和劇作出不懈的努力,特別梅溪和劇團為了後繼有人,藝人們自掏腰包,招收學員,創辦了和劇培訓基地。

平陽和劇至今還在平陽傳承著,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片來源於網路)

責編:吳敏

【來源:文旅中國】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