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向老子問道,兩大聖人激辯於黃河邊,思想碰撞影響國人兩千年

歷史上的老子與孔子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兩人作為道家和儒家學說的奠基人,其思想影響深遠,甚至可以說塑造了中國人的點點滴滴,而在公元前的某一天,孔子和弟子南宮敬叔一同前去拜會求教,兩人在黃河邊激辯多時,那麼這兩位中華文明的塑造者討論了什麼呢?

身在周朝的老子見孔子遠道而來,十分高興,對於孔子的名聲也有所耳聞,一見面便問道:“你已經得道了吧?”孔子說:“我尋求多年仍然沒有找到啊。”

孔子向老子問道,兩大聖人激辯於黃河邊,思想碰撞影響國人兩千年

老子說聽罷也無不嘆息地說:“若是道有形的話那麼人們恐怕會爭先恐後地送給君主,普通人家之間也會願意拿它送給親朋好友。如果可以用語言把道描述準確,那麼明白道德人便早就把它告知自己的朋友了。若是道能夠作為傳家寶傳給後人,那人們都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了。可惜這一切都做不到,因為道無色無形無味,一個人若是想得道,那一定要在心裡有著主準確得認識。”

孔子說:“我熟讀《詩》、《書》、《禮》、《樂》、《易經》、《春秋》等古典名著,三皇五帝的治國之道,周公等賢明君主的治世之路,都是能安定天下的方法,但我以此遊說了七十多個國君,可卻無人聽從我的道理,唉,人們真是太難說服了!”

老子對曰:“世事變遷,上三代的六藝已是千百年前的事情了,你拿這麼久遠的標準來要求現在的人又如何可行呢?你現在研究的也都是些陳舊的東西,這些古籍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跡,腳印和腳印之間沒什麼區別。”

兩人聊完之後,老子又引孔子去見士大夫萇弘,萇弘是一位精通樂理之人,為人正直,忠君愛國,他教授孔子樂律、樂理,還帶著孔子前去祭祀典禮,遊覽宣教的地方,觀看各類廟會禮儀,孔子感慨不虛此行,獲益匪淺。

孔子向老子問道,兩大聖人激辯於黃河邊,思想碰撞影響國人兩千年

孔子在這裡住了幾天,收穫頗多,不久後準備離去,老子上門送別,對他說:“我聽說富貴人家會給予錢財作為踐行禮物,而仁義之士則會贈予人生經驗,我身無長物,沒有錢財給你,但願意告訴你一些道理,如今這世道,那些聰慧明察的人,之所以飽經苦難甚至身死人手,就在於喜歡議論他人是非,能言善辯的人容易招惹禍端,則是因為總是喜歡揭他人之短,傳揚他人之惡,作為普通人,千萬別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作為臣子,永遠不要以下犯上,希望你能謹記這一點。” 孔子聽完豁然開朗,表明自己一定銘記在心。

老子送別孔子,兩人一起走到黃河邊時,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如萬馬奔騰,聲音如雷鳴。孔子見此情形不禁思索良久,感嘆道:“黃河之水奔湧不息綿綿不絕,如同人的歲月一般流逝不止,黃河之水來自何處,人的歸途又在何方?”

孔子向老子問道,兩大聖人激辯於黃河邊,思想碰撞影響國人兩千年

一旁的老子聽到孔子的感慨,便說道:“人生天地間,與天地本就是一體,天地萬物乃是自然;來自天地之間的人當然也屬自然;人有老少的變化,就像自然間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一樣,有什麼可悲哀的呢?我們本就生於自然,最後也歸於自然,順其自然,我們的天性便不會亂;若是逆自然而行,糾結於仁義親情之間,則會產生羈絆,若是追求功名利祿,自然會焦慮不已;若是利慾,則是徒添煩惱。”

孔子有些不贊同老子的看法,便解釋道:“我憂慮的是大道不行,仁義不施,天下間戰亂不止,國家混亂也不治,因此雖然人生苦短,但我卻不能做一些對世間有用的事情,不能幫助其他人脫離苦難,所以我才有了剛才的感慨。”

老子聽完孔子的解釋,沉默了一會,隨後指著黃河對孔子說:“你應該學習水的德行啊”孔子好奇地問道:“水有什麼德行呢?”

孔子向老子問道,兩大聖人激辯於黃河邊,思想碰撞影響國人兩千年

老子回答:“世間至善之人應該像水一樣,水有利於萬物生存自己卻不爭取什麼名利,這才是最謙虛的美德; 而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無數溪流所匯聚的地方,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位置,所以才能夠廣納天下之水。這世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又是無法被摧毀的,也沒有什麼能夠勝過它,這一點天底下許多人都知道,但很少有人能做到,沒有固定形狀的東西,自然可以進入到任何細小之處,由此我們明白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孔子聽了之後,恍然大悟,說:“聽聞此言,我一下子明白過來,大家都處上,而水獨處下;大家都待在安全的地方,但水卻獨自流過險峻的位置,大家都喜愛乾淨,但水卻願意洗去汙穢,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爭,在眾人厭惡的環境中生存也不怨,所以它才最接近於道啊。”

老子點頭稱讚:“你真是一點就通!你一定要記住:不與其他人多做爭端,一心講求道法自然,那麼天底下便無人能與你爭辯,這就是學習水的道啊,水是最接近於大道的,道無所不在,而水也澤潤萬物,但不僅不留在高處,還只往低處去,從來不會逆流而上,善於選擇自己的所在地,有的地方看起來清澈平靜,卻深不可測,彷彿是無窮的深淵一般,無論怎麼汲取都不會枯竭,付出不求回報,這便善於為仁愛。”

孔子向老子問道,兩大聖人激辯於黃河邊,思想碰撞影響國人兩千年

“遇見圓形坑窪所在,必定繞道而行,遇見方處所在,必定折角而走,被堵塞就停止,把堵塞之物拿走便會接著往前走,這是守信的品德啊,能幫助人或物洗去的不乾淨的地方,能公正準確地評出高下,這是善於治理的品德啊,用來載物,可以使物漂浮,用來對映,則所照之物清澈如本體,用於破壞時如洪流般沒有什麼能夠阻擋,這是善於使用自己能力的品德啊。“

“無論日夜,水在注滿一處後依舊不會停下,而是繼續前行,這是善於等待合適的時機啊,所以得道之人順隨著時機而行動,有賢能的人針對不同的事情而有所計劃,有智慧的人不用大動干戈去解決問題,聰明的人應該學會順應天理,希望你回去後可以將溢於言表的驕氣去除,將你渾身散發地想要實現志向的氣息掩蓋,否則別人還沒看到你的,就先聽到你聒噪的聲音了,身體還沒走近,風卻已經呼嘯而至了,如此張揚就像老虎走在大街上一樣,有誰還敢重用你呢?”

孔子向老子問道,兩大聖人激辯於黃河邊,思想碰撞影響國人兩千年

孔子說:“先生的話出自肺腑,弟子聽了也深入心脾之間,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我將聽從您的教誨,並以此為為人處世之道,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孔子便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離開老子,返回魯國。

孔子從老子那裡回來後,好天沒有說話,他的弟子子貢很奇怪地問他怎麼了,孔子說:“我如果遇見一個人,他的思路像飛鳥一樣翱翔天際時,我可以用如弓箭般準確銳利的話語射中對方來說服他,如果他的思想像麋鹿一般賓士在天地間,我可以放獵狗來追他,依舊能夠說服他。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魚一樣暢遊在清澈不見底的深水中,我可以用吊鉤來吊上他,可如果對方的思想如飛龍一般,自由自在地遨遊在宇宙洪荒裡,那便是了無行蹤無影也無法被捉摸了啊。

我此次見到老子,便覺得他的思想境界就如同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一樣,我面對他張著嘴卻說不出話,聽了他的話我的舌頭伸出來也忘記縮回去,這幾天我依舊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還是得道之人啊,老子,真是我的老師啊!”

孔子向老子問道,兩大聖人激辯於黃河邊,思想碰撞影響國人兩千年

兩千多年過去了,無論是深受孔子崇拜的老子,還是後來教書育人傳播思想的孔子,都成為了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聖人,時至今日兩人的思想仍然能夠指導我們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