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六十二章 萬物之奧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 美,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⑤。雖有拱壁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 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

[譯文]

道是蔭庇萬物之所。善良的人把它當成寶貝珍惜它,不善的人也處處保住它。美好動聽的言辭 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高尚的品行可以見重於人。那些不善的人,怎能把道拋棄呢?所以 在天子即位、設定三公的時候,雖然有拱璧在先、駟馬在後的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清靜無為的 道進獻給他們。

自古以來如此重視道是什麼原因呢?不正是由於有求於它的就可以得到滿足,犯了 罪過的也可得到它的寬恕嗎?就因為這個,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

[解析]

這一章講“道”的寶貴和修道所應堅守的原則。人不論善與不善,居高位還是居下位,在道上 進步一分,就有一分的益處。對於天子和三公來說,道比寶馬、璧玉更有意義。講道的寶貴,老子再次提及道的屬性和功用:“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意思是說:道是萬物的主宰,是善人的道法寶,不善的人也用之保全自己。

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是貯藏萬物的庇護之所,它時時刻刻都在保佑著天地萬物;道是世界物質中未被感知的存在,它對萬物一視同仁,它評價萬物,卻不把萬物的過去行為作為評價標準,而是把它現行和將來的行為作為評價標準。

所以,不管一個人是好是壞,只要他能夠體悟道的們清楚大國和小國的關係,而老子對此也作了論述,他說:“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 下大邦,則取大邦。”意思是說:大國對小國謙下,就可使小國歸附自己;小國對大國謙下,就可 取得大國的支援。因此,大國和小國的關係用海納百川來形容那是再適合不過了。

海是謙和的,是 寬容的,是深沉的,是卑下的。。。正是因為它具有這些特性,所以百川才會歸附它,投奔它;正是 因為這些特徵,才成就了它的博大、寬厚和永不幹涸。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人事人。”在老子所處的年代,大國 和小國並存的割據時代行將落幕。西周時期的幾百個諸侯國,到了這個時候只剩下幾十個,許多小 國在大國的威逼下已經淪為附庸。

這些小國儘管儲存下來,但是處境更加艱難,它們不但要向大國 納貢,還要分擔大國重大工程專案的勞役。而大國不但在態度上輕視小國,還奴役小國的人民,使 他們的處境痛苦不堪。針對這種社會現狀,老子渴望能夠喚醒大國的寬厚和仁慈,試圖透過自己的 力量改變社會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