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是什麼意思?古代封建帝王家天下的思想產物,避諱是什麼意思?

避諱是什麼意思

避諱是我國古代封建帝王家天下的思想產物。如唐代撰《隋書》時。為了避李世民之諱,將“王世充”寫成“王充”、“徐世勣”寫成“徐世勣”,中間空“世”而不寫以避諱。

還造成了許多悲劇:

南宋趙方、趙範父子都是大將,有位趙氏藝妓來投靠趙範,因為說了一句“因為一碗飯,方來於此”,觸犯了趙方、趙範(與“飯”音同)名諱,而被趙範斬首。老孃只想吃碗飯,結果別說一百塊了,一口飯都不給,直接“辟穀”了。

如何評價古代避諱

“龍”、“赦”等字是皇帝專用詞語,凡夫不得擅用。元明之際的高啟,因為在為郡守魏觀而寫的《上梁文》中有“龍蟠虎踞” 一句而被腰斬。 原來寫作文用成語不但可以加分還可以贈送修仙車票(只是沒有返程的)。

如何評價古代避諱

如何評價古代避諱

前秦皇帝荷堅,是個獨眼,故諱“不具”等字。一次,太醫程延為其合藥,在評價人參時說:“雖小小‘不具’,自可堪用。”荷堅大怒,當即鑿出程延眼珠,隨後又殺了他。原來人參除了能救人,送走技能也是滿滿的。太醫內心表示“老子只是治病怎麼把自己送走了”。

如何評價古代避諱

如何評價古代避諱

那我們如何對避諱評價呢?

我們對其作評價時也就必須運用辯證法的觀點。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恰如其分。

(一)消極影響

歷代為避諱而擅改前朝人名、地名、官名、書名、年號、諡號。甚至追改古書等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古籍的混亂,致使我們產生種種疑惑和誤解。如果不知道洪亮吉為避違而改“玄”為“元”,則可能會認為“元孫”即“大孫子、長孫”;如果不知道空字避諱法會認為隋人“王世充”是東漢人“王充”,《宋史·藝文志》作者不知道為避諱而改“匡”為“刊”或“糾”,誤把顏師古《匡謬正俗》一書當成《刊謬正俗》、《糾謬正俗》兩書,分別放入《藝文志》中的經解類和儒家類。《南齊書·柳世隆傳》曰∶“輔國將軍驍騎將軍蕭諱。”該書汲古閣本在“諱”下注“鸞”,而據《宋書·沈攸之傳》考,此“諱”應指“順之”。

(二)積極作用

避諱既是時代的產物,我們就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避諱學為我們辨別典籍真偽、版本時代服務。

世傳《管子》一書,其中處處稱齊國君主小白為“齊桓公”、“桓公”是小白的諡號(卒於公元前643年),而管仲卒於公元前645年,也即管仲早死二年,那麼他怎知桓公諡號? 顯然,此書為後人託名的偽作。這是利用避諱知識辨別典籍真偽之例。

清代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二十五載:“《寶刻類編》,不著撰人姓名。……考其編次,始周秦,訖唐五代。其為宋人所撰無疑。宋寶慶初避理宗嫌名,改江南西路之筠州為瑞州。此編載碑刻所在,有云瑞州者,又知其為宋末人也。”這是利用避諱知識辨別版本時代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