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取代了隋朝,對隋朝的一項改革,卻兼收幷蓄,進行了發揚光大

隋末唐初,群雄並起,李淵笑到了最後。李淵取代了表弟楊廣稱帝,給了姨老表一個非常不好的諡號:“煬帝”。對楊隋留下來的好東西,李唐還是照單留了下來,比如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度,在唐朝就得到了發揚光大。

科舉制度,是歷史上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花上三分鐘,就能理清這個制度的來龍去脈。

一、科舉制度產生的背景

隋朝之前,朝廷選拔人才採用九品中正制:朝廷派人至郡縣擔任“中正官”,負責評判地方士人品級,上報朝廷備案。這樣,州郡長官,不能自己任命屬官,朝廷便掌握了官吏的選拔。

九品中正制中,士人品級分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分別從一品到九品。

還有一個官吏的品級,如一品三公、二品宰相、九品芝麻官等。九品中正制中的品級,不是官吏的品級,而是即將出仕者,被中正官考評的等級。

唐朝取代了隋朝,對隋朝的一項改革,卻兼收幷蓄,進行了發揚光大

九品中正制起源於曹魏,中正官依據被考評士人的門第、品行,才能,評定士人的品級。士人的家族門第是客觀的;中正官由朝廷選派,是真實的;被考評者的品行、才能,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中正官可按喜好褒貶。

基本上,只有中中以上者,才能出仕。不同品級計程車人,初出仕時的官品不同;比如上上者,可以從五品官開始,而中中者,開始時只能是九品官。

曹魏初期,中正官品評士人時,家世,道德、本領並重,甚至更重才學。經過逐漸演化,至隋朝前,九品中正制選官,門第已成唯一標準;當然軍功例外。

所以,

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就在於士人的門第與中正官的好惡。

門第世族可以收買中正官,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官員們互相推舉,結果,門生故吏滿天下,姻親枝蔓遍八方。

在這樣的背景下,科舉制度應運而生。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上任伊始,即開始興辦教育,恢復他父親停辦的州縣學校,為科舉制度儲備人才。

二、科舉制度產生的時間

關於科舉制度的產生時間,頗有爭論,有人認為起源於隋文帝開皇年間,如《新唐書》房玄齡傳:“年十八,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579年出生,他十八歲時,應該是597年。

但大多認為是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左右。

《隋書》帝紀:607年,煬帝下詔:“文武有職事者,宜依令十科舉人。其現任九品已上官者,不在舉送之限。”

609年,詔“諸郡,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膂力驍壯超絕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等四科舉人。”

《舊唐書》薛登傳:隋文帝改革文風,“於是風俗改勵,政化大行。煬帝嗣興,又變前法,置進士等科。”

《舊唐書》楊綰傳:綰上疏條奏道:“近隋煬帝始置進士之科,當時猶試策而已。”

《新唐書》選舉志開篇便道:“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舊。”

唐朝取代了隋朝,對隋朝的一項改革,卻兼收幷蓄,進行了發揚光大

科舉考試(網路圖片)

康拉德·希諾考爾等著《中國文明史》:開皇七年(587),隋文帝正式設立分科考試製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大業二年(606),隋煬帝增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當時秀才考試方略、進士考試務策、明經考試經術。

三、科舉制度對隋朝的影響

科舉制度打破了門第等級,

讓寒門可以入仕,世族也不一定為官。因為人們沒有轉變觀念,改革之初,

科舉制度遭到士族的反撲。

一個例子是世家大族楊素之子楊玄感。《隋書》楊玄感傳:玄感與諸弟潛謀廢(煬)帝,立秦王浩。(609年)及從徵吐谷渾,至大斗拔谷,時從官狼狽,玄感欲襲擊行宮。其叔慎謂玄感曰:“士心尚一,國未有釁,不可圖也。”玄感乃止。

大業九年(613年)春天,隋煬帝第二次東征高句麗,命楊玄感在黎陽郡督運糧草。玄感趁機反叛,控制黎陽糧倉,招兵買馬,進逼東都洛陽,失敗後自殺。

還有一個例子是李密,他本是東魏上柱國李弼的曾孫;他的叔叔李長雅,還是隋文帝的女婿。李密喜好兵法,與楊玄感一樣,也是典型的關隴豪族之後。

李密先是隨楊玄感反叛,打算推翻隋朝,扶持楊玄感稱帝,失敗後遭到朝廷通緝,流亡天涯。大業十二(616)年,李密投靠瓦崗軍。617年11月,他殺瓦崗首領翟讓,成為瓦崗軍領導人。

楊玄感的反叛,導致了兩個直接後果,一是讓隋煬帝二徵高句麗功虧一簣,二是造成了統治階級內部的分化,隋朝的中堅力量被嚴重削弱,朝政管理出現了危機。

但真金不怕火煉,在封建社會,科舉制度是公平的選官制度,符合潮流。隨著人們的觀念逐漸適應,科舉制度便流傳下來,至1905年廢除,整整延續了1300年。

四、科舉制度對後世的影響

科舉制度的建立,打破了門第等級,讓寒門可以入仕,世族也不一定為官。

古代在科舉制度下,應考者公平競爭,以成績為標準,高中者無私恩,落榜者無怨恨。科舉考試具有勵志作用,北宋的《神童詩》寫道: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

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唐朝取代了隋朝,對隋朝的一項改革,卻兼收幷蓄,進行了發揚光大

宋真宗趙恆的《勵學篇》寫道: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但是,科舉制度也有負面影響。

第一、扭曲人們的價值觀。

由於入仕途徑單一,只有透過科舉考試,人們才能做官,而做官就能發財。因此,科舉制度讓人們追逐功名,不免會產生畸形的價值觀。

《神童詩》也寫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的詩寫得太好,反映了高中皇榜後的志得意滿,心中暢快;昔日的窮酸、卑微、拘謹,都不值一提了。

《范進中舉》、《鍘美案》等故事,又描寫了家庭和社會的悲劇,這些悲劇都因科舉而引發。

唐朝取代了隋朝,對隋朝的一項改革,卻兼收幷蓄,進行了發揚光大

范進中舉(網路圖片)

第二、導致官場腐敗。

明朝末年,錢謙益主考浙江,考生錢千秋科考作弊,將“一朝平步上青雲”寫在考卷上,作為暗號,與考場官員勾結。東窗事發,錢謙益受到處罰。

清朝時,鄉試主考官曹本榮等人,巴結權貴或收取好處,導致眾多考生不服,大哭文廟。順治皇帝下令嚴查,結果曹本榮等七人被立斬,家產也被抄沒。

科舉制度是公平競爭的制度,但不想公平競爭的大有人在。科舉制度的延續,便伴隨著考場舞弊的發生。朝廷府衙嚴防死守,仍然防不勝防。科舉制度的弊端,只是官場腐敗中的九牛一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