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邵陽富二代是學霸,追殺石達開一千多里,後當上大清第一總督

這個邵陽富二代是學霸,追殺石達開一千多里,後當上大清第一總督

作者:陳勝喬

清朝末年,太平天國在廣西造反北上,與廣西搭界的湖南邵陽首當其衝。為保護家園和朝廷,一位名叫江忠源的邵陽人在老家新寧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組建起一支名叫“楚軍”(最早的湘軍)的軍隊,像猛虎一樣撲向太平軍,挫斯鋒,敗其銳,硬生生托住快要崩潰的大清,也為自己和家鄉子弟贏得進身機會。

江忠源本人憑軍功短短三年由七品知縣升為二品巡撫,重新整理清朝漢人升官最快紀錄。他於咸豐四年(1854)年死於安徽巡撫任上後,接替他指揮“楚軍”的是同鄉劉長佑。而這個劉長佑更是青出藍勝於藍,不僅將“楚軍”發揚光大,使之成為與曾國藩的湘軍相垺的虎狼之師,而且他本人依靠在鎮壓太平天國中立下的赫赫戰功,僅比曾國藩晚一年當上總督,之後更是後來居上,一度超越曾國藩當上有“大清第一總督”之稱的直隸總督。

劉長佑也是滿清立朝以來,邵陽人中第一個當上總督的人。

按說劉長佑是邵陽有史以來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然而到今天,不要講外地人,即使是邵陽人,詳知他生平事蹟的人也寥寥無幾。且讓我攤開發黃的史卷,給大家講一講劉長佑的故事吧。

劉長佑,字子默,號蔭渠(一作印渠),生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與馬克思同年出生。相比曾國藩生於普通耕讀之家,劉長佑稱得上是富二代。他的父親靠經營木材和土產發家,富甲一方,在新寧縣城建了一座名叫“餘慶堂”的大院,大門上掛有一副對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有富之人方能讀書”,彰顯濃郁的家風。

這個邵陽富二代是學霸,追殺石達開一千多里,後當上大清第一總督

據說劉長佑從小長得黑,臉如黑炭,人稱“小包公”,並且不怎麼愛說話,但喜歡讀書。道光十四年(1834)春,16歲的劉長佑考取秀才,名列一等。道光十七年(1837),劉長佑入嶽麓書院讀書。他在嶽麓書院一共讀了11年書,只回家過了兩個春節,其間每次應歲試

(清朝秀才每年都要考試,督促學進)

,成績皆列一等,可謂是妥妥的學霸。因為成績特別優秀,劉長佑後來被湖南省學政推舉為“拔貢”

到北京入國子監讀書。

附加說明:拔貢是指一省學政選拔最優秀的生員貢入國子監讀書,等同舉人身份,可參加進士考試。考試合格可授七品京官或任知縣。清初是六年選拔一次,乾隆七年之後十二年選拔一次,每省名額極有限。

劉長佑和江忠源同是新寧老鄉且是好友。如果說江忠源生來放蕩不羈、任俠仗義,戰力超強,像一頭雄獅,那麼,劉長佑則沉穩勇敢冷靜,像老虎擅長謀略,志在一擊必中。曾國藩曾針對劉長佑自嘆不如地說道:“此人胸中甲兵,吾不復能窺測矣”。

劉長佑和江忠源性格互補,這一對最佳搭檔,一合作就建立奇功。

咸豐二年(1852),在江忠源邀請下,劉長佑加入江忠源建立的楚軍,首次到廣西攻打太平軍。分析戰爭態勢,劉長佑敏銳認識到,太平軍攻破廣西全州後,必定會從湖南、廣西邊境水陸直下衡陽,準備佔領長沙,因此向江忠源設計:繞路敵前,在蓑衣渡

(湘江上的一個渡口,在全州城東北)

設定伏兵,對乘船北上的太平軍實施火攻,阻擊其北上攻佔衡陽、長沙。江忠源對此建議全數採納。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是,江劉兩人指揮寶慶新寧兵成功狙擊北上的數萬太平軍,不僅獲得全勝,而且打死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迫使太平軍改道湖南南邊,攻打永州;再從道州經寧遠、嘉禾東攻桂陽州,直至七月初,遲滯行程近三個月,才佔領湘南重鎮郴州,穩住陣腳。

蓑衣渡之戰是江忠源的成名戰,也是清廷戰勝太平天國、苟延殘喘的關鍵之戰。有人對此作過精闢分析:“如無蓑衣渡之戰,長沙陷落,湖南盡入太平軍之手,丁憂(父母去世回家守孝)的曾國藩必不能回鄉募勇甚至會為太平軍所俘,曾、胡、左、李諸中興名臣永無出頭之日,歷史上將不再有湘軍這一支武裝。”但較少人知道,蓑衣渡之戰獲得成功,劉長佑出謀劃策貢獻巨大。

這個邵陽富二代是學霸,追殺石達開一千多里,後當上大清第一總督

此後,江忠源領軍出境,在湖北、江西、安徽等省與太平軍作戰,劉長佑多次赴援。咸豐四年(1854),已升任安徽巡撫的江忠源戰死廬州(今安徽合肥)後,劉長佑接替江忠源扛起楚軍的大旗,擔起四處剿滅太平軍的重任。

咸豐九年(1859)年,劉長佑迎來自己的成名戰:擊敗石達開。

在太平天國所有天王中,翼王石達開可謂是戰神。這位16歲拜將、19歲統帥千軍,20歲封王的軍事天才,在咸豐四年(1854),也就是他24歲那年,在江西九江指揮太平軍對陣44歲的曾國藩。兩人交手,幾個回合,石達開指揮太平軍將曾國藩的湘軍水師被打得大敗,逼得曾國藩本人跳水自殺。之後幾年,曾國藩總被石達開追著打,鮮有勝績。

劉長佑和石達開也交過手,也敗過,但他卻是越挫越勇。例如石達開從天京出走轉戰湖南,

在進軍永州時,劉長佑和他展開激戰,石達開始終未能攻破永州,被迫轉移進攻寶慶(今邵陽市)。石達開的企圖是,希望在攻佔寶慶後取道貴州,進入四川建立根據地。

咸豐九年(1859)5月底,石達開率30萬大軍從東、西、南三面合圍寶慶城,其中石達開親領10萬精銳屯駐城南,一場決定晚清軍政局勢的大戰拉開序幕。

當時負責鎮守寶慶的主將是湖南巡撫駱秉章,實際主事的是左宗棠。在石達開部隊尚未到齊之前,

左宗棠等即令堅壁清野,將寶慶城外的的民房街市廟宇全部焚燬,使太平軍喪失進攻的屏障與掩護。

因為寶慶城一面臨山三面環水,易守難攻,石達開最初採取圍而不打的策略,計劃等湘軍彈盡糧絕時發起致命一擊。

當年6月,石達開親自指揮大軍分十路攻擊寶慶,眼看寶慶城危在旦夕,守城湘軍卻突然來了兩支救兵:一支是劉長佑率9000新寧勇趕到寶慶城東50餘里;一支是李續宜(李續賓之弟)率領近萬湘勇從湖北趕來救援。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關鍵時刻,劉長佑像老虎一樣冷靜善謀的性格,充分發揮。

他並不貿然進攻,而是

和李續宜商議決定對石達開採取聲東擊西之計,即以自己的兵力吸引石達開的注意力,李續宜則繞到寶慶城北,對太平軍實施定點打擊。

劉李合作實施“聲東擊西”戰術,加上左宗棠率領清軍趁勢殺出,導致石達開大敗,被迫經永州逃回廣西老家。

此戰,劉長佑七戰七捷。他從邵陽一路追殺石達開到廣西,總行程達一千多里,並在桂林再次將石達開擊敗,最將他趕回貴縣(今貴港)老家。經此一戰,石達開後來雖捲土重來,但已是強弩之末,從此一步步踏上死亡之路。

這個邵陽富二代是學霸,追殺石達開一千多里,後當上大清第一總督

由於連戰連捷,功績卓著,咸豐十一年(1861),劉長佑升任廣西巡撫,時年43歲。同治元年(1862),升任兩廣總督。劉長佑應是清朝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湘籍總督,也是在邵陽人中第一個當上總督。

同治二年(1863),劉長佑再次創造紀錄:升任有“大清第一總督”之稱的直隸總督,成為晚清第一個坐上此高位的漢人(曾國藩5年以後才坐上這個位置)。據說慈禧將要任命劉長佑擔任直屬總督時,一眾滿族貴族跳了起來,慈禧對此說了一句話:誰反對,就請誰去對付太平軍,結果無人吱聲。

附加說明:清朝在地方常設8個總督,計有:直隸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陝甘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和兩廣總督(清末改盛京將軍為東三省總督,因其設定時間較短,習慣上仍說清代設定8個總督)。這些總督,個個可謂手握一方重權的封疆大吏。清朝的直隸(轄區略等於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及河南、山東、山西、內蒙、遼寧部分地區),其地域拱衛京師,政治地理因素非常重要,故為清廷所特別重視,在疆吏的心目中也被格外看重,有“直隸為各省領袖”之說。

劉長佑不僅會打仗,而且會練兵,並且曾幫曾國藩訓練湘軍。

據史料記載,咸豐三年(1853)正月,曾國藩奉旨到長沙幫辦團練,非常需要經過戰陣的將領協助他訓練湘勇。他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選是江忠源,可江忠源當時跟新任湖廣總督的張亮基去了湖北。江忠源雖然走了,但給曾國藩留下1200名訓練有素的楚勇,又向曾國藩推薦“頗能知兵”的劉長佑。劉長佑留在長沙為曾國藩訓練湘勇,他參照楚軍營制,建立起湘軍營制,可以這麼說,湘軍盡得楚軍真傳。清人王定安《湘軍記》說:“楚軍之興,湘軍之萌”、“江作先聲,曾繼其武。”

劉長佑還救援過曾國藩。

咸豐六年(1856),

石達開進攻江西,曾國藩坐困南昌,這時羅澤南卒于軍營中,曾國藩營中無人可用,眼看大營就要被石達開攻破,萬分危險之際,是

劉長佑率

蕭啟江

等軍5000人楚勇由湖南入江西,幫助曾國藩抵抗太平軍。

劉長佑不僅軍事才能卓越,而且具有強烈的民族心,戰略眼光超前。

光緒七年(1881),法軍不斷侵犯越南北部,覬覦廣西、雲南,試圖由此進入中國西南。此前,日本已侵佔琉球,不斷騷擾臺灣、朝鮮。劉長佑當時任雲貴總督,堅決主張抗擊外侮。

經他推薦提拔,清廷重用馮子材、劉永福抵抗法軍,遏制法國人在越南的勢力,以拒敵於國門之外。他還提出了一個震驚朝野的禦侮主張:出兵日本,殺雞儆猴,震懾法蘭西。要將日本擴張勢力扼殺於萌芽狀態以絕後患!

劉長佑不但建議出兵日本,而且還提出具體作戰計劃:“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簡大臣宿將有威望者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別命一軍出朝鮮,以扼其西;而後選明習韜略、熟習水師之將,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

然而當時的晚清政壇各派勢力盤踞,多派對外主張不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安全,而是為了把對手整垮,因此無法形成舉國一致對外的外交政策。表現最明顯的是李鴻章,一貫主張對外妥協換取和平,一聽劉長佑堅決抗法滅倭的主張,立刻嚇壞了,在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的前提下,竟然偷跑到上海和法國人議和;同時千方百計阻止朝廷採納劉長佑的計劃。氣得湘軍老將左宗棠大罵:“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

劉長佑還是一位清官、好丈夫。

他在擔任廣西巡撫、直隸總督期間,為給下屬樹立榜樣,劉長佑對家人也嚴格要求,不準當地官員擅自出入其家人的住所,堅決杜絕行賄受賄。同治七年(1868),劉長佑因對滄州鹽民起義鎮壓不力,受彈劾被降級留用。在他帶著200名隨行的楚勇離開帝都回湖南老家時,同僚知道他為官清廉、素無浮財,一路恐難養活隨行人員,合捐了三萬兩白銀贈給他,卻被他拒收。劉長佑一行走到山東德州,德州府臺說直隸諸大人送來了拒收的三萬兩白銀,劉長佑仍堅持不受,請他派人送回直隸。

到了南京,老朋友曾國藩“知公清廉,從者飢苦,次以勇糧三千金”,劉長佑還是拒收,曾國藩只得暗中派人沿途予先為劉長佑一行準備住宿。路過長沙,湖南巡撫劉昆見劉長佑一行寒磣,深為感動併為之鳴不平,向朝廷報告說:“大臣歸鄉如劉蔭渠(長佑)簡樸清寒者當今罕見。”

都說英雄難過美人關。劉長佑一生卻僅娶一房夫人,不納妾,以他的地位和當時社會實際來說,這不能不說很難得。

光緒八年(1882),劉長佑因不滿自己的滅日主張被朝廷拒絕,悲憤辭官。光緒十三年(1887),劉長佑抑鬱而死,享年70歲。清廷給他的諡號是“武慎”。幾年後,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朝戰敗後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

關於劉長佑一生的功績,一代文宗王闓運給他蓋棺定論:“(劉長佑)始領鄉軍,實先群帥。楚、湘義旅,江、曾盛烈,公倡之也。”(王闓運《武慎劉公墓誌銘》)

作者簡介:陳勝喬,湖南邵東人。做過專業財經雜誌記者、報紙主編。業餘專注鄉土寫作,希望能為推介邵陽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