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沭當地,培育出了許多本土的柳編手工藝傳承人

臨沭在哪裡

柳編產業作為臨沭地域一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在此基礎上興起了多家以柳編加工為主要業務的工藝公司。雖然這些企業的歷史不同,主營業務重點也略有差異,但相同的是他們都以“柳編”為自己的主營業務,在此基本上不斷創新發展其他的業務。由於目前企業對自主商標品牌意識的增強,在商標保護和專利申請方面近些年取得了一定成績,目前大約有360多項企業專利申請得到透過,還有不少具有規模的企業獲評市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在臨沭當地,培育出了許多本土的柳編手工藝傳承人

這些企業的目前發展方向一方面是不斷研發新產品、培育新材料、尋求新工藝使產品能夠保持一個與時俱進的勢頭,搶佔市場先機;另一方面企業會由粗放式到精細化進行過渡,重視並深挖柳編產品的附加價值,比如融入柳編文化因素以提升柳編產品的檔次和級別。最後企業也會把焦點由之前的產品加工逐漸向企業文化發展過渡,讓柳編產品不再單單是一個器物,而是一個會講故事的器物。這也要求企業要在文化孕育方面不斷加強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理論知識的提升,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品牌文化建設,完成企業的轉型升級。《說文》釋“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凡執藝事成器物以利用,皆謂之工”。

在臨沭當地,培育出了許多本土的柳編手工藝傳承人

手工藝的特點在於由人手製作,與人性相通,個人所做的每一個物品都或多或少是他(她)的“映象”反映出他(她)本身的資訊,將人的意志和力量物件化在物品上,達到物我合一,彼此息息相通。2020年央視科教頻道在《匠人·匠心》(十六)中就對臨沭柳編工藝做了簡要介紹。早在明清時期,全國各地尋常百姓的人家就可尋得臨沭柳編的痕跡,歷經幾百年,發展至今臨沭的柳編工藝和造型也與時俱進,不斷突破。在臨沭當地,培育出了許多本土的柳編手工藝傳承人,好多自參加工作起就開始從事柳編編織或柳編創作,在柳編事業上傾注了幾十年的心血和時間。比較有名氣和比較有代表性的傳承人之一就是楊進邦老師。

在臨沭當地,培育出了許多本土的柳編手工藝傳承人

楊老師資歷較深,幾十年來一直從事柳編設計與創作,創作的作品多次榮獲市級和省級金獎。據楊老師介紹,自上個世紀70年代初被分配到當地的工藝美術公司上班以來,就一直從事藝術設計創作工作,從最開始的從事木頭雕刻到後來的柳條編織。從那時起楊老師就以柳為伴,走過了四十多年。楊老師自己開玩笑的說他的雙手這40多年間差不多編織了有上萬件工藝品。有的作品被中國柳編文化藝術館或者山東省文化館收藏。如《柳編寶鼎》《柳編鳳凰》等藝術作品陳列於中國柳編文化藝術館,《柳編金魚》被省文化館收藏。

在臨沭當地,培育出了許多本土的柳編手工藝傳承人

還有其他的一些作品動物形象栩栩如生,為了更好的推廣柳編傳統手工藝,這些作品被精心挑選印在了郵票、明信片或者電話卡。近年來,楊老師不僅在造型上進行設計和創新,在編織方法上也在尋求突破。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楊老師創新了柳編技藝。這種工藝就是用一組多根柳條(可以5至10多根不等),將一組的一端固定在一起,用第一根逆時針向前一根扭半圈壓住、再拾起一根向前一根扭半圈壓住、迴圈繞扭、直至作品完成。扭編技藝在民間存在了幾千年,扭編作品大都用來裝蟈蟈螞蚱等昆蟲。

在臨沭當地,培育出了許多本土的柳編手工藝傳承人

楊老師之所以選擇專攻這種編織技法,主要是為了這種面臨失傳的工藝得以在他的努力之下能夠倖存,甚至是發揚光大,使臨沭柳編傳統技藝在後人的努力之下,還能夠煥發出別樣的光芒。在聽楊老師和其他專家交流時,楊老師說到他願意動腦筋,多嘗試不同的創新,這樣工藝品才能具有獨特性。從事柳編工藝40多年的楊老師現在每週都還堅持外出學習或者走進社會學校,去手把手的教一些孩子、老師和徒弟,並且還願意在自己還能手腳靈活的時候,對柳編傳承儘自己的一份力量。臨沭柳編傳承人楊進邦老師雖然已年近70歲,但他仍然堅持學習和創新,活到老學老,到現在都沒有停下創作的腳步。

在臨沭當地,培育出了許多本土的柳編手工藝傳承人

如今的楊老師退而不休,仍然保持高頻的創作靈感。每天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待在他的工作室裡搞創作,偶爾還會邀請村鄰或者喜愛柳編的工藝人一起討論交流創作。楊老師從事柳編工作的這大半生,可以說是匠人匠心的最生動體現,他常說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更多的人參與到柳編的創造和柳編文化的傳承中來,讓柳編藝術可以世世有人,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