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草書,各顯風采!

「來源: |臨帖吧 ID:lintieba」

明代草書,各顯風采!

明代書法,草書成就最為突出,書者甚眾,風貌各異,令人目不暇接,大多數作品具有濃郁的抒情意趣。

透過那許多痛快淋漓、縱橫奇崛的書跡,我們極易捕捉明代書家們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他們筆下跌宕盤紆的線條,“隨心所欲不逾矩”的結體,深然而成的章法佈局,使我們可以尋繹出種種不同於前人的精神風貌,領略到嶄新的書法審美內容。

王鐸、傅山、董其昌、徐渭、董道周、張瑞圖等人的傳世墨跡,彷彿是他們心靈律動的軌跡,是他們生命活動的寫照,讓我們可以從中獲取一些關於書法創新的啟示。

明代草書雖然林林總總,善草書者頗多,但真正能稱大家的卻屈指可數,董其昌、徐渭、黃道周、倪雲璐、王鐸、傅山(王、傅為明清之際人物,但其書風還應納入明代)等人不囿古法,創新生變,頗具個人面目,實當大家之稱。

從這些大家的書作中,我們既感到他們各具特色,獨領風騷,又感到他們可以分屬幾類相同的風格型別。

明代草書,各顯風采!

祝允明草書作品欣賞《杜甫秋興八首》

“董派書風”及其美學價值

董其昌為晚明四家(邢侗、張瑞圖、董其昌、米萬鍾)中影響一代書風的大家。由於他一生追求“士氣”,推崇陶淵明的“大雅平淡”,而且又好道參禪,所以成熟時期的書作顯出一種疏放閒淡的情趣,文人氣息頗重,正如包世臣評:“其書能於姿致中出古淡,為書家中樸學。”

董其昌自己曾說:“作書與詩文,同一關捩,大抵傳與不傳,在淡與不淡耳。極才人之致,可以無所不能。而淡之玄味,必由無骨,非鑽仰之力,澄練之功所能強入……蘇子瞻曰:筆勢崢嶸,辭采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實非平淡,絢爛之極,猶未得十分,謂若可學而能耳。畫史雲:觀其氣韻,必在先知。可謂篤論矣。”

從這裡可知,董其昌把作為追求“淡”的境界放到了極高的地位,所謂“傳與不傳”,簡直無以復加。董其昌的草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董其昌的這種追求確實充分表現出來了。其《試墨帖》、《七言詩軸》等,雖為大草作品,但絕無狂放繁紛之態,而是顯得秀滋溫潤、清淡疏朗,造成一種自然平淡的意境,引人入勝,這實是文人們追求的一種“禪境”,又是一種“書卷氣息”彌滿的境界。

明代草書,各顯風采!

董其昌《試墨帖》區域性

董其昌的這種書風,由於承繼了中國文人詩書畫追求“平淡有思致”,“沖淡深粹,出於自然”的傳統,所以極受文人書家的推崇,以致從者如流,甚至影響有清一代書壇,形成“董派書風”。雖然不少學董者由於不得法,使“董派書風”有姿媚甜俗的表現形態,但是它的美學價值不容抹殺。

“董派書風”的美學價值:董其昌及其從者把書法藝術“優美”的風格發揮到極致,增加了書法藝術的審美內涵。書史上所說的“南派書風”即以“優美”見長,自晉王羲之始,在筆法、結字、章法乃至意趣諸方面,歷代尊王者不斷繼承、充實,形成所謂“江左風流”,並被後人標舉為“帖學”正宗,其審美內涵可以一“雅”字概括,晉人的“韻”、宋人的“意”大多包涵在內。到董其昌,則極盡其雅,以致形成以流美見長的書風,這實為典型的“南派書風”。董其昌筆下體現的“雅”,是淡中見秀,意味醇厚,給人的美感享受已非以前的南派書作可以相提並論。

明代草書,各顯風采!

董其昌草書賞析《草書手札》

董其昌的創作表現了封建士人們的審美趣味,是文人書法的代表,也是“禪意書法”的濫觴,對後世書家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董稍後的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就明顯地接受了董的法乳。探究其創作的核心,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文人審美心理的發展,研究書法創作中的社會、文化因素,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幽峭奔放 ”徐渭

和董其昌不同,徐渭雖然也是一個文人,但他窮愁潦倒的生活、狂迫的心境,使他根本無法做到蕭散,心中的鬱悶憤疾,借筆直書,“如嗔如笑,如水鳴峽,如種出土,如寡婦之夜哭,羈人之寒起。當其放意,平疇千里,偶爾幽峭,鬼語秋墳”,所以,他的書作和董其昌不同,“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恣媚躍出,在王雅宜、文徵明之上;不論書法而論書神,誠八法之散聖,字林之俠客”。其草書用筆大起大落,縱橫自在,筆勢跌宕多姿,波瀾起伏,表現出特有的雄放博大的風格,給人以強烈的精神震撼。

明代草書,各顯風采!

徐渭草書欣賞《草書詩軸》

“神筆王鐸”

王鐸在書史上與董其昌並稱,時謂“南董北王”,他是一個在深諳傳統的基礎上銳意變革的書家,其草書具有頗濃的時代氣息和頑強的個人風貌:狂肆酣暢的用筆,奇崛險絕的結字,縱橫奔突的章法,吞吐風雲的氣概,典型地表現了狂草跌宕雄狂的風采,具有濃烈的藝術感染力,可算是明代草書第一人。

王鐸的“蒼鬱雄暢”在明清之際一枝獨秀,一方面有賴於他精研傳統,熟諳草書源流,一方面又敢於否定傳統,超越傳統。對於傳統,王鐸身體力行耽玩於斯,“餘從事書藝數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為,故書古帖日多”,“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

由此養成了深厚的傳統功力,但他並不為傳統束縛,而是在趙、董書風的籠罩下力振柔媚,以雄剛之氣融入書作之中,把旭、素之精神化為己用,又極力變通。同時,處在動盪的社會旋渦之中和降清失節的矛盾、痛苦、彷徨又對王鐸的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多種因素的催化,使王鐸書風終於形成,而且在書史上顯得特別突出:一種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雄強剽悍、真率奇詭的抒情風格,使“神筆王鐸”成了書史上的一個偉大人物。

明代草書,各顯風采!

王鐸草書欣賞《臨閣帖》

“四寧四毋”傅山

力倡“四寧四毋”的傅山,是一個頗重民族氣節的志士,我們從他談論書法的詩文之中,可以發現傅山是把書法當作人品的觀照來醉心追求的。

所以,他尊崇顏真卿:“平原氣在胸,毛穎足吞虜。”鄙薄趙孟:“痛惡其書淺薄,如徐偃王之無骨。”反對奴俗氣:“作字如作人,亦惡帶奴貌。”這些書學觀點支配他的創作,使他的草書和當時風靡一時的趙董書風迥然有別。傅山是位富有愛國心的明代遺民,歷來盛譽他以氣節自重,其抑鬱不平之氣發而為書,故顯得雄肆宕逸,倔強不羈。

傅山曾師王鐸,故其書有王鐸之跡,但其筆勢的矯健流暢,筆意的連綿纏繞。結字的支離拙醜,都讓人感到另一種雄狂風格;既雄渾澎湃,又舒捲自如。傅山的草書作品都顯出連綿崛突,振筆而抒,時時流露出其豪邁的心境。

他的“四寧四毋”的主張也體現在自己的創作中:不以媚態示人,而是根據感情的需要奮筆疾出,不避醜怪,不嫌傾斜和支離,同時又力去流滑,雖速而法備,在跌宕起伏、盤旋振迅之中貫融雄渾的正氣。後世書家對傅山推崇備至,蓋在於此。

明代草書,各顯風采!

傅山《草書千字文》

明代草書的創作是一筆豐富的遺產。

以前曾有不少論者認為明代書法衰微,是帖學籠罩的一代,所謂“江河日下,不足觀者矣”。這是片面的,這種片面的認識和長期以來書法史論家不能正視張瑞圖、王鐸等人的價值有關,傳統的“以人論書”觀點影響了人們對明代書壇特別是明中葉後書壇的客觀認識和評價。

同時,董其昌書風以其靡弱、妍媚統治書壇幾百年,也確實掩蓋了其他人的成就。就事實而言,和唐楷書、宋行書的大盛大榮一樣,明代草書也自是書史奇觀,其中包含的雄強、浪漫、奇崛、閒淡等審美內容,大大拓寬了書法審美的範疇。

好看

明代草書,各顯風采!